和硕特西右翼后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巴隆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闲散台吉色布腾博硕克图拒附罗卜藏丹津叛清。三年(1725),授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1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袭。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至西左翼后旗界,南接玉树界,西至乌拉斯台接西右翼中旗,北至柴达木。今属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巴隆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闲散台吉色布腾博硕克图拒附罗卜藏丹津叛清。三年(1725),授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1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袭。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至西左翼后旗界,南接玉树界,西至乌拉斯台接西右翼中旗,北至柴达木。今属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土族语音译。明末西藏地方政府及四世达赖加封给土族地区部落头人的职衔。明万历三十年(1602),青海互助土族地区13个头人进藏觐见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四世达赖分别授以土官,其中3人被封为此官职,即觉哈撒尕
清代西藏地区喇嘛僧人的概称。清朝为实行分治,对凡在西藏地区的佛教僧人概称之为“西藏喇嘛”,以与其他地区僧人相区别。西藏佛教事务,由理藩院和驻藏大臣协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管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1日建立。包括龙州、宁明、明江(今属宁明)、思乐(今属宁明)、崇善(崇左)、左县(崇左)、雷平(大新)、万承(大新)、养利(大新)、凭祥
亦作偏马喀温、白马杠、白马棍、白马归,藏语音译,意为“庄严的莲花”。古地名。在今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为著名的佛教圣地。成书于14世纪的著名藏文经典《甘珠尔》里有“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的记
见“撒里畏吾”(2494页)。
古代东北地区部族名。居地《新唐书》称在“黑水靺鞨东北,少海之北,三面皆阻海”,即前苏联堪察加半岛。今有说在阿拉斯加半岛。唐贞观十四年(640),其首领遣子三译朝贡于唐,唐授其为骑都尉。地严寒,无五谷、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博郭温都尔接中左翼左旗界,西至拜察克什山梁接赛音诺颜部右末旗界,南至多木达萨木噶勒台接赛音诺颜部右末旗界,北至爱拉克诺尔接左翼左旗及军台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又称龙崩嘎央,意为“低骨头”、“黑骨头”。旧时珞巴族区分等级的俗称,与“龙崩达把朗”(白骨头)相对称,指※麦让、※伍布和※涅巴三个等级。
即“佗钵可汗”(1095页)。
元代地名。又作沙井。位于今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乡。蒙古汪古部世居其地。元代建城,为砂井总管府治所。有驿道南通净州,北达和林(蒙古国都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