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族土司制

土族土司制

元明清王朝在土族地区以封授土族或其他民族首领世袭官职进行统治的一种制度。其始祖为他族者,因长期生活在土族地区,后裔亦逐渐融合于土族中,成为土族土司制的组成部分。元朝因袭唐宋王朝羁縻措施,利用少数民族首领管当地各族人民,先后封※祁贡哥星吉为金紫万户侯,任甘肃行省理问所土官;※李南哥为西宁州同知;※南木哥、※帖木录、※癿铁木、※尕力癿、※薛都尔丁等也分别授予不同官职。明洪武(1368—1398)初年,因袭元制,先后封授归附的元遗臣※朵儿只失结为河州前卫指挥,升西宁卫指挥使,※陈子名为指挥佥事;※沙密为世袭总旗;另亦封授一些千户、百户等土官世职,先后受封者计有16家之多。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诸土司各领所部耕牧,各有辖区和属民,在辖区内总揽大权,互不统属,由其子孙承袭管理。并建有衙署、监狱等一整套统治机构、以及土差、土兵以加强统治。按《明律》规定,土司可根据当地习惯法订立一系列“土规”、“土律”,并有权审理辖区内各类案件,其判决不得反抗或违背。清因袭明,凡归附的土司,原官职、品级仍旧。清雍正三年(1725),各土司参加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反清叛乱,因协助清兵把守要隘有功,后该地未行改土归流,土司制度仍其旧。后随着土族社会内部阶级分化和土族人民的反抗,及清王朝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削弱其实力,土司势力逐渐衰落,至清末民初只剩8家。1931年8月,土司制度正式废除。

猜你喜欢

  • 镇雄军民府

    明代在镇雄彝族地区的建制。该地古为屈流大雄甸。昔乌蛮与裔阿统及其子茫布居此地,强盛后因其名号部曰“茫布部”。元初置芒部路军民总管府,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府,改属四川省。十七年升为军民

  • 莽波支

    即“论弓仁”(923页)。

  • 毗·囊热拉赞

    吐蕃大臣。《五部遗教·大臣遗教》作毗·纳木热赞或尚热拉赞。吐蕃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人。系当时“九大舅臣(尚论)”之一。“九大舅臣”凭藉身居要职,搜刮民财,中饱私囊,争夸财势,或以功勋

  • 渤海枢密院

    见“奚枢密院”(1894页)。

  • 耶律德光

    902—947即辽太宗。辽朝第二代皇帝。927—947年在位。字德谨,小字尧骨,又作耀屈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天赞元年(922),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从父征讨,战功显赫。曾领兵攻于厥里、党项、回鹘

  • 噶玛·让穷多吉

    1284—1339元代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三世活佛。后藏贡塘人。至元二十五年(1288),赴粗朴寺从邬坚巴(※噶玛拔希弟子)习噶玛派、宁玛派、希解派等诸多密法及黑教。历游康区各地,在类乌齐附近建

  • 阿穆尔灵圭

    1885—1930清末民初蒙古王公。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博尔济吉特氏。亲王※僧格林沁曾孙,※那尔苏贝勒长子。光绪十六年(1890),父卒,袭贝勒爵。十七年,改袭博多勒噶台亲王爵。由印务协理乌力吉为

  • 能尚

    景颇语音译。汉语称“官庙”。详见“祭官庙”(2088页)。

  • 大和钧

    渤海国宗王。末王※大諲譔(906—926年在位)时,官礼部卿。后唐同光三年(高丽国太祖天授八年,925)九月,与司政大元钧等率渤海民百户亡命高丽。次年一月,渤海国亡(一说在国亡后始投高丽)。

  • 拉喜彭楚克

    清朝前期蒙古族著作家。其著作《水晶珠》是蒙古文献中重要著作,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并收录了蒙古古代传说故事。如《孤儿传》就是有240余行的短篇叙事诗。该书得到国内外蒙古学家的重视,西德、日本均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