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察罕帖木儿

察罕帖木儿

?—1362

元末将领。字廷瑞。畏兀儿人,一说为乃蛮种人。祖籍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自曾祖阔阔台随元军收河南,遂定居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至正十二年(1352),组织地主武装数百人,与信阳之罗山人李思齐联兵,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取罗山,被委为汝宁府达鲁花赤,拥兵万人,屯驻沈丘,镇压义军。十五年,战河北、淮右,败义军于中牟等地,以功升刑部侍郎。次年,进兵部尚书,破殽陵、灵宝,以功佥河北行枢密院事。十七年,入潼关,援陕西,授陕西行省左丞。败大宋农民军白不信于凤翔,平定关中。次年,率军入援京都,设伏晋南南山,败关铎义军,定河东,进陕西行省右丞。十九年,水陆并进,败大宋丞相刘福通,取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迫宋主韩林儿退走安丰,定河南,授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枢密院事,重兵屯太行,分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与屯驻大同之孛罗帖木儿争夺晋、冀,顺帝屡诏和解,无效。二十一年,出兵镇压山东起义军,招降田丰、王士诚,复东平、济宁、破济南,围益都,官拜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次年,视察军营时被田丰、王士诚刺杀。先后追封忠襄王,颍川王。

猜你喜欢

  • 内蒙古

    地区名。在蒙古高原南部,地处长城之北,大漠以南。为自商周至明、清,从匈奴到蒙古的北方游牧民族长期活动的场所。清统一该地区后,称内蒙古或漠南蒙古,行盟旗制度,置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

  • 靖逆卫

    清代甘肃卫名。康熙五十七年(1718)置。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120里达儿兔南。兼辖赤金千户所,隶安西兵备道。后废。

  • 普寿寺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在今河北涿县东门外1里许。建于辽道宗大康六年(1080)。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辽塔典型式样。最下为方台,塔基为须弥座,砌斗拱出平座,上设勾栏,再上为仰莲座,以承塔身。首层塔

  • 卓哩克图和硕齐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绰罗斯氏。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第四子。初驻牧于准噶尔地区。康熙十年(1671),噶尔丹自西藏归,杀车臣,逐卓特巴巴图尔。为避害,徙牧青海。依青海和硕特部。后别分旗置佐领,为青海

  • 天庆年典当文契

    西夏契约。典当商人裴松的契约底帐,写于西夏天庆十一年(1204)五月,存15件,皆残。立文人分别为兀女浪速、刘折兀埋、夜贺尼、夜利那征布等。多用畜产品如皮裘、帐毡等典粮食,大麦加三利,小麦加四利。三个

  • 崔伟

    1833—1893清末回民起义首领。字旭峰,又名崖三。陕西凤翔府崔家洼人。青年时性纯笃、刚方,处事公道,闻于乡里。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任武等起义,组织回民马队以响应,被推为关中西部(凤翔府)回

  • 窝泥王

    参见“高罗衣起义”(1919页)。

  • 寨公田

    傣语称“纳曼”。农民称之为“纳曼当来”,意即“寨内大家的田”。指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下为村社集体占有的土地。时村社之间有严格的地界;与村社成员一起生活而不脱离村社的人,均可平均分得一份土地使用

  • 厥稽部

    粟末靺鞨诸部之一。原居扶余城(今吉林省农安县境)西北,隋炀帝初征高丽,其首领突(度)地稽率勾使来、窟突始、悦稽蒙、赵羽、步护赖、破爰、步括利等8部千余家(一作胜兵数千)附隋,迁居柳城(今辽宁朝阳市)。

  • 牵屯山

    古地名。约位于今甘肃省东部,具体地点不详。为陇西鲜卑乞伏氏居地之一。西秦创建者乞伏国仁五世祖(《晋书》原作四世祖)乞伏结权立,自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徙居其地。约东晋初,其孙乞伏述延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