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扒
傈僳语音译,意为“能与鬼相通的人。”旧时傈僳族男巫师。主要从事占卜打卦,主持祭祀。行祭时身穿长衫,头戴拥有两只大山羊角的斗笠,背挎一把盖有毛毡或布的长刀,手舞一根长竹竿;根据“精灵”和“鬼”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唱各种祭祀歌。据说其能见鬼怪,能祭一切鬼(尼),能用咒语驱鬼或杀鬼,有的还会杀魂,致人于死命。因而社会地位较另一种巫师※“尼古扒”为高。一般每个村寨有一至二人,不完全脱离生产劳动,行祭时有一定经济收入。多为父子相传,亦有村社头人兼充者。
傈僳语音译,意为“能与鬼相通的人。”旧时傈僳族男巫师。主要从事占卜打卦,主持祭祀。行祭时身穿长衫,头戴拥有两只大山羊角的斗笠,背挎一把盖有毛毡或布的长刀,手舞一根长竹竿;根据“精灵”和“鬼”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唱各种祭祀歌。据说其能见鬼怪,能祭一切鬼(尼),能用咒语驱鬼或杀鬼,有的还会杀魂,致人于死命。因而社会地位较另一种巫师※“尼古扒”为高。一般每个村寨有一至二人,不完全脱离生产劳动,行祭时有一定经济收入。多为父子相传,亦有村社头人兼充者。
见“耶律蒲鲁”(1322页)。
①古族名。唐宋时部分傣族先民之他称,始见于唐。樊绰《蛮书》,因其俗“以金镂片裹其齿”为饰,故名。分布于唐代南诏的永昌(今保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临沧一带)、开南(今云南景东以南一带)二节度境内。明
232—348十六国时期佛教高僧。原籍西域龟兹人。姓帛。9岁出家,曾两度往罽宾(克什米尔)学小乘佛教,能诵经数十万言。晋永嘉四年(310),经敦煌至洛阳,时年79岁。因擅长咒术和预言,深得后赵石勒崇敬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与合力啰”。2正、2承旨、8都案、2案头。
西夏文音韵书。编纂于西夏早期。现存四种写本,皆残。其一有西夏皇帝序,内称在汉、吐蕃韵书影响下,参照西夏文韵书《文海宝韵》编成。序后有105韵母和九音显门36母。书分韵表、韵图两部。韵表名为“九音显门”
明清时期对居住苗疆偏僻地区社会发展较后进的苗民的泛称。生苗系与熟苗相对而言。凡居地远离府县,不输租服役,不著户籍,自相统领,不通汉语,常居人迹罕至地势险峻之区域者,皆被称为生苗。主要分布在腊尔山、雷公
见“刺山卫”(1585页)。
清代诗人。字竹楼,安徽和州(今和县)人。回族。高洁廉介。工诗词。与州守游智开文字交深。时人称其“诗品、人品,俱高出流俗”。著有《种竹山房诗抄》等。
即“完颜宗隽”(1156页)。
国民政府在大瑶山所设军事机关。1940年广西省政府为了加强对瑶族的统治,下令于大瑶山中心区金秀设置。委任潘耀武为署长,带兵进入瑶山,遭瑶族人民坚决抗拒,治所被迫寄设于修仁县达半年之久。后经残酷镇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