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作
解放前延边朝鲜族地区4种租佃形式(分益制、定租制、并作和打租)之一。亦称“半作”、“耪青”。一般流行于新开发的水田地区。租地者多为朝鲜族最贫苦的农民。主要特点,一是佃农耕种地主土地,在6个月耕种期间,地主每月借给每个佃农米2斗3升、食盐5斤、豆油1斤、酱2—3斤、现金1—2元;二是无论年成丰歉,秋后佃农除还清上述欠债外,需将收获物一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此外还需无偿为地主耕地、打场、劈柴、担水、铡草、修建房屋等。1948年土地改革后自行废止。
解放前延边朝鲜族地区4种租佃形式(分益制、定租制、并作和打租)之一。亦称“半作”、“耪青”。一般流行于新开发的水田地区。租地者多为朝鲜族最贫苦的农民。主要特点,一是佃农耕种地主土地,在6个月耕种期间,地主每月借给每个佃农米2斗3升、食盐5斤、豆油1斤、酱2—3斤、现金1—2元;二是无论年成丰歉,秋后佃农除还清上述欠债外,需将收获物一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此外还需无偿为地主耕地、打场、劈柴、担水、铡草、修建房屋等。1948年土地改革后自行废止。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天祝县城土鲁坪与普贯山间之水磨沟内。因位于连城妙因寺以东,故名。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喜饶尼玛初建,后渐兴盛,达隆活佛罗桑尼玛曾任此寺法台。初,先后为萨迦派和噶举派寺院。清乾
金、元城镇基层吏役。《金史·食货志》:京府州县郭下置坊正。职司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以坊户十分内取三分,富民出雇钱,募强干有抵保者充任,酬劳每人不得过百贯,初供役不得过1年。章宗时(1189—1
见“阿才”(1190页)。
元代郭守敬等天文学家编制的历法。元初承用《金大明历》,以该历浸差,与天象不符,至元十三年(1276),朝廷设立太史局(后改称太史院)以制订新历。参与修历者有都水少监郭守敬及许衡、王恂等。根据郭守敬主张
藏语音译,即松耳石,又称绿松石。是藏族常戴的玉石类装饰品。有绿、白、红之分。这种宝石有些出自汉地,有的产于西藏。现广泛流传,男女均佩戴,也多用于装饰各种器物,以示珍贵。佩玉之俗始于吐蕃,并转为官员※章
明代西藏地方后藏王。藏族。原为仁蚌巴家族的家臣。嘉靖四十四年(1565),激起属民起义,推翻仁蚌巴阿旺吉扎在仁蚌宗的统治。掌权后将首府迁至日喀则,自称后藏王,并与藏传佛教止贡派联合,与格鲁派为敌。万历
云南土司名。明宣德五年(1430)置,一说万历(1573—1620)中置。辖境为今云南临沧县及双江县部分地区。元时属景东府地,明隶云州。清乾隆十二年(1747,一说十一年,1746)改置厅,隶顺宁府。
书名,亦称《金国节要》,宋张汇撰,凡3卷。张汇自金降宋,记金朝见闻。起宣和末,止于绍兴十年,共16年事。此书已佚。《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大段引文多处,从中可窥见此书内容之一斑。
参见“里”(1080页)。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东部、西辽河北岸,邻接吉林省。札萨克驻伊克唐噶里克坡,会盟于哲里木盟。其地明初属福余外卫,后为科尔沁所据。部长莽古思札尔固齐曾在天命初与后金互结姻好,崇德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