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府兵制

府兵制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 鲜卑宇文泰所建兵制。由兵牧合一的部落兵制发展而来。初置12军,以诸将分别统率。其成员多为鲜卑人,基本上由贺拔岳的武川军团、侯莫陈悦属下的李弼军团以及“六坊之众”随孝武帝西入关中的北魏宿卫禁旅组成。后逐渐吸收关陇汉族豪强地方武装,兵员日趋增加。共组成24军,由6柱国分领,下设12大将军、24开府、48仪同。每一仪同领士兵千人,6柱国合众4万8千人。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平时牧耕,但要按规定自备弓刀参加训练或作战。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后期,府兵军士改称侍官,除鲜卑成员外,广募汉族农民等充之,去其县籍,兵民分治。不属柱国,由皇帝直接控制,负有更番宿卫和作战御侮之责。此制日益与均田制相结合,兵员达20万人左右。隋初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有时也设立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大业三年(607),改称鹰扬府,各府分隶12卫,军人称卫士,其户籍改属州县。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旧称,旋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贞观十年(636),有634府,分隶12卫和东宫六率。每府兵额800至1200人,编制单位有团、旅、队、火。凡被拣点充当府兵者,平日务农,农隙操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后府兵往往因负担过重,常逃避兵役。玄宗开元(713—741)时,卫士改为招募,戍边之兵改用官健(资粮官给之职业兵)。至天宝年间(742—756),府兵制已名存实亡。

猜你喜欢

  • 苦兀

    见“苦夷”(1330页)。

  • 元宁宗

    见“懿璘质班”(2585页)。

  • 邹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邹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3千余。居住在台湾中南部玉山以西阿里山一带溪谷和1000至1500公尺高地上,包括嘉义县吴凤乡达邦、里佳、山美、新美、来吉、

  • 萌古乣

    即蒙古乣,《金史》写作“萌古乣”。金代由蒙古各部人组成的军兵。辽、金、元三代,以北方被征服的各族人组成的军兵,称“乣军”,或写作“乣军”、“纠军”,除征战外,以游防镇戍为主。萌古乣为金代诸乣军之一。《

  • 吴惟善

    元末明初诗人。回回人。先世为西域巨商,随元世祖忽必烈西征有军功,入元世代为官。家居樊川(今陕西长安县南)。学问渊博,工诗,其诗讲究章法,富于想象,多哀惋时局之作。多佚,现仅存5首。

  • 做大贡

    德昂族群众性的宗教祭祀活动,亦称大贡、大赕、赶摆。流行于云南镇康等地。一般在夏历二、三月间择期举行。事前由达干、安长、佛爷和各家族长商定,在群众中募集祭祀所需粮、钱。旨在祈求村寨和地区平安、消灾免祸及

  • 龙木头都留等一十二族军民千户所

    元代在四川羌族地区设置的土司名。隶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设达鲁花赤1员,千户1员。

  • 南海甘蕉蒲氏家谱

    回族族谱名。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蒲氏之八世孙蒲携南与其子孙共同编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咸丰五年(1855)、光绪七年(1881)、三十三年(1907)五次重修。1913年付印

  • 红河江外土司

    解放前云南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金平和江城等县保存的大小封建土司总称。计有思陀、溪处、落恐、瓦渣、左能、猛丁、纳更、稿吾卡、瓦遮、猛弄、猛喇、者米、茨桶坝、五邦、五亩、纳楼、宗巧、上亏容、下亏容等,多

  • 赵枢勷

    清初甘肃临洮藏族土司,※赵师范长子。顺治十六年(1659),袭父临洮卫指挥使职,管理土司事务。任职不久,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