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日本道

日本道

渤海王城赴日本的通道。为渤海五条对外交通干线之一。包括陆路、水路两段,陆路因王城迁徙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出发,经和龙、延吉进至珲春县境;后期从王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出发,经汪清、图们县,达珲春;均再由珲春出发东南行,经长岭子山口,越大岭,进入前苏联波谢特湾登船出海。水路可分为二条:一是“筑紫线”,即从波谢特湾登船,沿朝鲜半岛东海岸南下,过对马海峡,抵达筑紫(今九州)的博多(今福冈)港,再转赴京都(走此水路,有时也陆行至在今朝鲜咸镜道的南海府,从吐号浦登船)。另一条称“北线”(日本称“北路),即从波谢特湾登船,东南向横渡日本海,直抵日本本州中部能登、加贺(今曰福井)、越前、佐渡等地登陆,转赴京都。此条水路航线虽短,但因横渡日本海,时有海难。渤海使臣经“日本道”交聘日本达30余次,日本由此道访渤海凡10余次。

猜你喜欢

  • 石敬珲

    ?—940五代后晋宗室、将领。亦作石晖,字德昭。先世本西域石国胡人,后随沙陀归唐,也称沙陀人,一说为卫大夫石碏、汉丞相石奋之后。※石翌孙,后晋高祖※石敬瑭堂兄(一说堂弟),石万友子。勇而多智,深受敬瑭

  • 哈剌卫

    见“哈里河卫”(1639页)。

  • 李通明

    1842—1917拉祜族爱国首领。原活动于云南澜沧、沧源一带,清同治(1862—1874)年间,因率拉祜族反清斗争失败,带领数千户拉祜族、傈僳族人民退入西盟山地区定居,以传播佛教和与佤族头人歃血立盟等

  • 拉失德

    1509—1560※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又译热西德。※萨亦德汗长子。1533—1560年在位。少年时被父派驻※蒙古斯坦,不久被哈萨克和吉利吉思逐回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1527—1528年征博洛尔,

  • 木墨特

    见“玛罕木特”(953页)。

  • 辛者库

    满语音译,即一金斗粮米之意。原指清皇室各内管领下食月米之人,亦泛指内管领下全体满、蒙、汉等族男女。清制:皇家的轻重劳务,概由内务府所设30管领下人供役,以正副管领各30员执掌其事。王公府、公主府、盛京

  • 兀计温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温托珲河卫。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温托珲河卫,并说清代齐齐哈尔西南130里有温托珲鄂谟,又有温托珲站。

  • 译格巴

    藏语音译。吐蕃官名。主管文笔、缮写、公文、信函、文书诸事。在唐代相当于“书记”官一职。近似清代的文书或秘书仲译。

  • 西宁府

    清地方建置。雍正二年(1724)以卫改置。治所在今青海西宁市。初辖西宁、碾伯2县。乾隆九年(1744)增置巴燕戎格厅。二十六年(1761)添设大通县。五十七年(1792),又置贵德、丹噶尔2厅,并割兰

  • 后部

    即“绝奴部”(17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