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满族

满族

民族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原称满洲。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建州、海西女真为核心,吸收散在东北各地女真诸部及其他各族成员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其族源可追溯至商、周、秦时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一勿吉,隋、唐时的靺鞨,五代至宋、元、明时的女真。元末明初,以猛哥帖木儿为首的斡朵里女真与阿哈出为首的火儿阿等部女真从东北黑龙江向吉林、辽宁,相继南徙。受明管辖,设卫命官,朝贡臣服。明万历(1573—1620)中,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其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统一东至海滨,西达开原,北抵嫩江,南至鸭绿江流域的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推行“计丁授田”和重农屯田政策。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国。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正式废诸申(女真)旧名,改称“满洲”。崇德元年(1636),改“后金”为“”。同时,提倡耕垦树艺,奖励耕作,增设旗制,仿明之制,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影响下,社会由奴隶制急剧向封建制转化。顺治元年(1644),满族入关,形成满汉杂居局面,原操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使用16世纪末创制的本民族文字一满文。经二百余年的变化,现除黑龙江省黑河市、富裕县部分老年人外,均已通用汉语文。曾信仰萨满教。1911年,清王朝满族贵族的统治被推翻,结束了八旗制度束缚,同各族人民一道反抗内外反动势力,维护祖国统一。人口有982万余(1990年),主要分布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在河北、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和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市,即东至滨海,西到新疆、西藏,南达台湾,北接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近年落实民族政策,先后在辽宁、河北、吉林等省建立有凤城、新宾、岫岩、青龙、本溪、宽甸、北镇、丰宁、伊通、清原、桓仁等10余个满族自治县及近百个民族乡。农业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余在工商文教各项事业及军政部门服务。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 昔班

    ①蓝帐汗国建立者。蒙古孛儿只斤氏。※术赤之子,钦察汗※拔都弟。拖雷监国二年(1229)遵成吉思汗遗命,与诸王拥戴窝阔台即汗位。太宗七年(1235),随拔都参加※“长子西征”,深入欧洲中部。十三年(12

  • 海西女真

    部族名。明代东北女真三大部之一。指居住在依兰以西至伊通河口为中心的松花江一带女真人的泛称。因该地在元代称海西,故称。明中叶以后,凡经海西向明朝贡的黑龙江各部女真及乌拉、哈达、辉发、叶赫等扈伦四部,均称

  • 苑支

    见“鸢鞮”(1379页)。

  • 耶律隆庆

    973—1016辽皇子。又名赞,字燕隐,小字普贤奴,又记作菩萨奴。契丹族。为辽景宗※耶律贤次子,辽圣宗※耶律隆绪大弟。史载其“生而岐嶷,俨若成人。幼时与群儿戏,为行伍战阵法,指挥意气,无敢违者。”“长

  • 铁木里克墓群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新源县城西北16公里铁木里克沟口附近。海拔983米。约有墓葬200座,均为土墩墓,大都呈南北方向排列。大型封堆高2—3米,直径20—30米,周围环有石圈;小型高50公分,直径7—10

  • 候吕陵氏

    见“俟吕陵氏”(1690页)。

  • 黑真

    见“赫哲族”(2422页)。

  • 马秉良

    清代书画家。字云谷,广西桂林人。回族。因须长径尺,人称“马髯”。为人坦率,乐于助人。虽隐居市镇,凡曲乡每营缮,必尽为相助。工篆、隶,善丹青,尤长墨竹。曾绘《云谷图》,题咏赞者甚众。

  • 洛喀

    参见“山南”(118页)。

  • 藏文大藏经

    以藏文翻译和撰写的佛教典籍。初称※《甘珠尔》和※《丹珠尔》。吐蕃时期只有译经的目录集,如《秦浦目录》、《旁搪目录》及《登迦目录》,前两者已失,今仅存后者。最早版本为西藏纳塘寺古本。始于元仁宗(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