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都古勒汗
见“满都鲁”(2390页)。
见“满都鲁”(2390页)。
独龙语音译。解放前云南贡山独龙族一些富裕户农忙时请来的帮工。与独龙族社会传统的“迪里哇”(原始协作)不同。主人对来帮工的人不供酒饭,劳动后给一定粮食或生活用品作为报酬,类似内地雇佣短工,带有明显剥削性
见“东乡族”(510页)。
突厥文碑铭。1912年波兰学者阔特维奇在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之伊赫·和硕特地方发现。故又称伊赫·和硕特碑。碑今仍存发现地。碑文刻在石碑四边,共29行,残破颇甚。约建于唐开元九年(721)左右。碑主为暾欲
见“主儿勤”(620页)。
明开国将领※常遇春(回族)墓。地在江苏南京太平门外白马村。茔地周约160米。坟高2丈。墓堡园形、径10米。旁立石人4、石虎、羊、马、石望柱各2。历遭破坏,原有享殿及宋濂所撰《鄂国公常遇春神道碑》,今皆
骆越人首领。参见“骆越”(1782页)。
见“藏币”(2567页)。
1253—1291元朝大臣。字永叔。蒙古蔑儿乞氏。大名路宣慰使※阔阔之子。少孤,稍长入国学,受业于祭酒许衡。入宿卫,后授中顺大夫、右侍议、迁中议大夫、同修起居注。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任礼部尚
古水名。《汉书》已见其名。简称大辽,即今辽河。其流长,或以东辽河及辽河计之,或言为西拉木伦河、西辽河及辽河之全程。此水大体为东胡族系与貊、肃慎系各族分界处。
1907—1971中国现代著名民族史学家、教育家。汉族,山西昔阳县人。幼丧父,靠母佣工为生,在其为矿工的舅父支持下读书。1929年秋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转入中央博物院任助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