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烔奈语

烔奈语

自称“烔奈”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罗香和长垌3个乡的10多个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2000。烔奈语的语言特点:声母分单纯音、复辅音两类,一般有42个,韵母分单元音,复合元音,鼻化元音3类,一般有44个;在固有词中送气音和清化音声母都只出现于单数调(即1、3、5、7调)音节;没有浊闭塞音声母,有带鼻冠音的闭塞音声母,如mp、nt、d等,这类声母可以出现在单数、双数两类调的音节中;有双唇闭塞音、舌根闭塞音与1组成的复辅音声母,如pl、phl、kl、khl等;有混合舌叶塞擦音、擦音声母,其音质接近舌尖后音;韵母元音不分长短、松紧,设有塞音韵尾,有鼻音韵尾,也有鼻化韵母;声调有8个,与汉语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八、阳八相当;词根以单音节的居多,构词能力较强;合成词以修饰式为主,带附加成分的词不多。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语序;人称代词有单、双、多数之分,指示代词有近、中、远指之别;人称代词作定语,名词作领属性定语、数量词组作定语时,都在中心语前;形容词和指示代词作定语、名词作限定性定语时,均在中心语后;有相当丰富的状词作动词、形容词的定语,在中心语后;动词没有自动、使动语法范畴;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在作谓语的动词后。使用烔奈语的瑶族不多,居住在一个县内,语言内部比较一致,分散在各村自称烔奈的瑶族可以自由交谈。

猜你喜欢

  • 恩克跌儿歹成台吉

    见“永邵卜大成台吉”(640页)。

  • 格哷图台吉

    1491—?明代蒙古贵族。一作格哷迪,又称察罕孟克,汉文史籍译作克列兔台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子,古实哈屯生。卒后无嗣,故史称“无守护封地的子孙”。

  • 䩞鞢带

    契丹服饰,腰带。又作蹀躞带。《辽史·国语解》称:“䩞鞢带,武官束带也。”䩞䩞,指带上系佩物品。《仪卫志》记,契丹官朝服,“服紫窄袍,系䩞鞢带,以

  • 北地郡

    古地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灭义渠戎国后置,辖泾河上游、马莲河、清水河等广大地区,西北以黄河为界。汉元鼎三年(前114)分置安定郡,将泾河上游、清水河划出。原为戎狄居地,秦时有义渠、朐衍诸戎,郡

  • 岭南杂记

    书名。两广地方志及民族志。2卷。清吴震方(字青坛,浙江石门人,汉族)撰。康熙年间(1662—1722)成书。为两广游记。其中卷上记山川、民族、时事,涉及瑶族、壮族习俗颇详,如云:“壮种与瑶异类,……花

  • 噶齐克卫

    见“葛称哥卫”(2184页)。

  • 三大罗

    突厥汗国官号。意谓“肥粗者”。《通典·突厥上》:初,突厥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其“肥粗者谓之三大罗。大罗便,酒器也,似角而粗短。体貌似之,故以为号。

  • 和硕图

    1596—1633清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董鄂氏。何和礼额驸第四子。初袭父三等总兵世职,办事明敏,兼通汉文。太祖努尔哈赤喜之,以代善贝勒女妻之,封和硕额驸。天聪元年(1627),任固山额真,随大贝勒阿

  • 萨音图

    ?—1644清朝武官。蒙古正蓝旗人。布尔哈齐忒氏。世居爱必汗英舍堡地方。顺治十五年(1658),以护军校随征贵州,驻师靖州。适敌总兵田国钦、黄世贵等欲来归,为敌所阻,与纛章京鄂内等前往接应,败敌兵20

  • 科布多南路台站道

    清代西北地区台站道之一。设9台,由科布多城开始,140里至搜吉,140里至察罕布尔噶苏,110里至达布素图绰尔,90里至纳林博罗齐尔,80里至依什根托罗垓,80里至扎哈布拉克,90里至西博尔图,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