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焉耆

焉耆

西域古国名、地名。西汉时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有4000户,32100人。近海(今博斯腾湖),多鱼。事农业。俗尚葡萄酒,好音乐,事天神。东汉时增至15000户,52000人。约东汉末,并吞附近尉梨、危须和山王国,范围有所扩大,成为西域较大国家。三国时代位于丝绸之路中道上。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其王遣子入侍于晋。稍后,并吞龟兹,“遂霸西胡,葱岭以东莫不率服”。前凉张骏遣将疆理西域时,焉耆王降附。后凉吕光兵进西域,又降吕光。晋代《释氏西域记》称此地为乌夷,法显《佛国记》作��夷。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在此设焉耆镇。北周保定四年(564),向周朝献名马。隋大业(605—618)中,向隋朝贡方物。唐贞观十八年(644)安西都护郭孝恪灭焉耆国。上元(674-676)中,设焉耆都督府。《唐会要》载:焉耆在咸亨元年(670)前为安西都护府四镇之一。(《新唐书·西域传》则记开元七年以焉耆备四镇。)玄奘《大唐西域记》称焉耆为阿耆尼。《宋史》仍称焉耆。明代称叉力失,清称喀喇沙尔。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

猜你喜欢

  • 夺格西格宝音

    蒙古语,意为“夺福禄”。肃北蒙古族的婚礼旧俗。男方迎新娘的人到女方家要唱迎亲歌,然后用镶有太阳图案的兰色帷帘为前导,引新娘绕蒙古包三周后,始离开娘家。当新娘的马队起程,新娘的父亲高声朗诵祝词,不断呼唤

  • 瓦甸安抚司

    明代云南土司名。正统五年(1440)置。辖地在腾越城北龙川西岸的界头与曲石之间。原为瓦甸长官司,于宣德二年(1427)置,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正统五年十一月升为瓦甸安抚司。不知何时始废。一说正德六年(

  • 莜面

    呼和浩特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食品之一。即谚语所称“绥远三件宝”中之一“宝”。以麦面即燕麦面为原料,制做有三熟之说,即麦子要炒熟,和面时要用滚开水烫熟,成形后要蒸熟。主要有搓鱼鱼、摊窝窝、压饸饹、吃团儿、

  • 八剌忽

    即“巴儿忽”(407页)。

  • 辽庆州故城遗址

    辽朝古城遗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辽穆宗耶律璟(951—961)在位时开始修建,地名黑河州。统和年间(983—1012)改称庆州。在州西北约10公里的山中,有辽圣宗、兴宗和道宗的陵墓。故城遗址呈

  • 元晖业

    ?—551东魏、北齐官员。字绍远。河南洛阳人。鲜卑元氏。魏景穆皇帝※拓跋晃玄孙,中散大夫元弼子。涉子史,颇属文。北魏建义元年(528),诉复王爵。东魏天平二年(535),迁司空,寻坐事免。武定二年(5

  • 敦多克奥木巴

    见“敦罗布旺布”(2270页)。

  • 工布朗结

    1799—1865清代四川中瞻对土司。出生于瞻对切依地方之瓦达寨,号称“布鲁曼”(意“瞎子娃娃”)。藏族。土司罗布七力之子。继父业扩张势力。嘉庆(1796—1820)末年,袭扰炉霍土司及上、下瞻对。遭

  • 元泰定实录

    书名。元官修。起至治三年(1323)九月泰定帝即位。迄至和元年(1328)七月。卷数不详。始修于元统元年(1333,一说二年,1334),由翰林学士王结、张起岩、欧阳玄、成遵等人先后参与修撰。成书年代

  • 康合思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成吉思汗二年(1207),为术赤招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