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府
傈僳语音译,意为“放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地区历史上普遍存在过的一种实物雇工形式。由早期原始互助协作的换工(※瓦纠)转化而来。每当农忙季节,头人、富裕户就以粮食、盐、肉、麻布等实物换取贫困户的劳动力进行耕作。是一种不等价的雇佣方法,具有明显的剥削性质。通常一个工的报酬只相当于1斤半猪肉或3斤苞谷,农闲时节有时只合1碗水酒或4两盐。
傈僳语音译,意为“放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地区历史上普遍存在过的一种实物雇工形式。由早期原始互助协作的换工(※瓦纠)转化而来。每当农忙季节,头人、富裕户就以粮食、盐、肉、麻布等实物换取贫困户的劳动力进行耕作。是一种不等价的雇佣方法,具有明显的剥削性质。通常一个工的报酬只相当于1斤半猪肉或3斤苞谷,农闲时节有时只合1碗水酒或4两盐。
即“脱必赤颜”(2082页)。
1030—1081北宋经略河湟地区边臣。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九江市境)人。嘉祐进士,调任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因试制科不中,客游陕西,访采边事。熙宁元年(1068),诣阙上《平戎策》3篇,主张
唐吐蕃之重镇。地处今拉萨北部。初“十二小邦”时,此地曾为苏毗部落森波杰墀邦松大臣辖区。雅隆部落首领囊日松赞率部北伐,大败苏毗部,取其地,将埃波地区改名为彭域,为韦义策大臣封地。彭域又称彭波,有彭域河流
短腰兽皮靴。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冬天穿用。用狍子小腿皮制作靴帮,成年人的靴帮需16条,儿童的靴帮需12条;用狍脖子皮或犴皮作靴底。两天制成,能穿一两个冬天。鄂伦春人另有
见“纳罗泼”(1270页)。
①见“耶律塔不也”(1328页)。②见“耶律挞不也”(1326页)。 ③见“萧挞不也”(2001页)。 ④见“萧兀纳”(1992页) ⑤见“答不也”(2238页)。 ⑥见“完颜宗亨”(1155页)。
即“交州”(875页)。
古族名。戎的支。春秋战国时居陇山以西今甘肃清水河西南绵诸水流域。为※西戎八国之一。秦人向西发展,与其发生关系。穆公时西戎八国俱臣服于秦。秦厉共公六年(前471),向秦请援。二十年(前457),与秦战。
官名。明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限于苗族)所置小土官,以当地头目充当,因其故俗,使之抚绥土民,谨守疆土,修职贡,听征调,无相携贰。
?—719唐代粟末靺鞨首领,渤海国创始人。唐总章元年(668),高丽亡,其部(栗末靺鞨的一支)迁居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因不堪营州都督赵翙侵侮,随父※乞乞仲象(一说即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