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团卫村大战

白团卫村大战

契丹与后晋的一次著名战役。后晋高祖石敬瑭时,对契丹割地纳贡、称子称臣,契丹助敬瑭灭后唐称帝,两国关系极密。辽太宗会同五年(942)六月,石敬瑭卒,其子石重贵即位,在众臣怂恿下,对契丹“称孙不称臣”,态度怠慢。辽太宗耶律德光恼怒,遂生南伐意。次年十二月,亲赴南京(今北京),与群臣议伐晋。命赵延寿、赵延昭、耶律安端、耶律解里等由沧、恒、易、定等州分道而进,大军继后。会同八年(945)三月,延寿军大败晋将杜重威、李守贞于阳城(今河北清宛县阳城),继围晋兵于白团卫村(又作白团村,位阳城南)。晋军虽埋鹿角为行寨,而契丹围之数重,并出奇兵断其寨后粮道与水源。晋军饥渴至甚,取泥水而饮。辽太宗其势颇盛,对其众曰:“晋军止此耳,当尽擒之,然后南取大梁。”此激怒晋军,纷纷请求出战,云:“与其束首就擒,曷若以身殉国。”时狂风大作,晋将马步都监李守贞大喜曰:“彼众我寡,风沙之内,莫测多少,惟力斗者胜,此风乃助我也。”随即大呼:“诸军齐击贼!”马步左右厢都排陈使符彦卿即引精骑出西门,诸将继至。大战辄起。史载战况之恶:“风势益甚,昏晦如夜。彦卿等拥万余骑横击契丹,呼声动天地,契丹大败而走,势如崩山。李守贞亦令步兵尽拔鹿角出斗,步骑俱进,逐北二十余里。(契丹)铁鹞既下马,苍皇不能复上,皆委弃马及铠仗蔽地。”辽太宗甚为狼狈,“乘奚车走十余里,追兵急,获一橐驼,乘之而走。诸将请急追之。”(《资治通鉴》卷284)此战大减了契丹的嚣张气焰。辽太宗逃回南京,集聚散兵,以军失利,杖其军将。然契丹并未善此罢休,经整顿,下年再举大兵,一举翦灭后晋。

猜你喜欢

  • 哈巴布

    ?—1837清朝将领。蒙古正蓝旗人。伍弥特氏。嘉庆元年(1796),以健锐营前锋、蓝翎长随军镇压白莲教起义。五年(1800),升前锋校。六年,赴台湾镇压起义,升前锋参领,从破滑县。二十二年(1817)

  • 佗汗可汗

    见“伏图”(796页)。

  • 合答

    见“哈答”(1630页)。

  • 福锟

    1833—1895清朝宗室、大臣。满洲镶蓝旗人。吉林副都统载耀子。咸丰九年(1859)进士。同治十一年(1872),参与办理穆宗大婚。光绪六年(1880),以副都统衔充西宁办事大臣。历兵、刑、户部右侍

  • 北塌里

    “塌里”,契丹语。是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北塌里为※涅剌部下之一石烈。

  • 旧土尔扈特部南路左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置,渥巴锡汗从弟一等台吉伯尔哈什哈裔。初驻牧斋尔(今新疆托里及裕民县一带)。三十八年(1773)徙居珠勒都斯(今焉耆西北)。设1佐领。隶乌讷恩素珠克图南路盟

  • 共耕制

    又称“伙耕”,汉语称谓,民族不同,名称各异。解放前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广泛盛行的一种生产协作形式。主要是因生产力低下,必须几家联合起来生产,也是传统的原始互助习惯的延续。一般由二三户或四五户组合而成。

  • 特楞古特

    部落名。又译特凌古特、捷连乌特。俄国人又称之为“白喀尔木克”、“山区喀尔木克”。成吉思汗时期依附蒙古。后海都叛元,为所辖。明代隶瓦刺。清代前期从属准噶尔部。主要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至鄂毕河上游的阿尔泰山

  • 马加

    夫余国的官号。详见“加”(641页)。

  • 海全

    ?—1862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鄂嫩氏。世居博库尔沁前屯,隶布特哈镶黄旗。咸丰三年(1853),以骁骑校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赐号达春巴图鲁,官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副都统。同治元年(1862),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