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皮筏子

皮筏子

亦称筏子,古称革船。黄河中、上游一带回、东乡、保安、撒拉、汉等民族传统水上运载工具,以兰州一带为最多。由来已久。据《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曾遣兵乘“革船”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亦载:用牛皮为船以渡。分羊皮筏与牛皮筏两种,羊皮筏多用山羊皮制作。将牛羊宰杀后,完整剥下皮张,经过浸泡、曝晒、去毛净皮,灌入适量的食盐、胡麻油和水,揉制加工,皮呈红褐色,用细绳将四肢(留一肢作充气用)及颈缠牢,成皮袋,此称“浑脱”。唐李筌《太白阴径·战具篇·济水具》云:“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于胁下,可以渡也。”最初,填以羊毛、干草的充气皮袋均单个使用,唐代称之为“草囊”。后将若干草囊并在一起,架上木椽,以绳捆成整体,称之为皮筏。组筏时,对皮囊口吹气,扎好袋口,或十余只,或二三十只缚在木杆上组成一筏,亦可连接数筏至数十筏为一体。大者一般可载数千斤乃至数万斤。由水手操作顺流而下,但不能逆流而上,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据史载,元初征大理时,以皮筏渡金沙江。嘉靖年间,明朝政府曾在东乡梨子山下的洮河上开渡口一处,用以运货载人。用皮筏摆渡,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

  • 史兴语

    四川省部分地区自称“史兴”的藏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水洛河流域及其下游冲天河一带,与普米、纳西、彝族杂居。使用人口2千左右。内部较一致,无方

  • 吾者野人

    即“兀者”(107页)。

  • 行官司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酩��啰”。属下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4正、2都案、4案头。

  • 额里克

    见“阿里不哥”(1223页)。

  • 哈诺墨拉

    1893—1945蒙古族抗日将领。又名奇金山。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人。出身于台吉贵族家庭。在本旗任官职时兴办工厂、学校,发展经济,改善群众生活,提高文化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反对国民党反共活动,与陕北工

  • 阿昌语

    我国阿昌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使用人口2.7万左右。阿昌语有方言差别。分陇川、潞西、梁河3个方言。不同方

  • 乌里雅苏台北路台站道

    清代西北地区台站道之一。共九台。从乌里雅苏台城90里至楚布哩雅,100里至柯尔森赤楼,90里至鄂博尔乌拉克沁,100里至阿鲁乌拉克沁,120里至爱拉克诺尔,80里至察普坦,90里至塔木塔拉海,100里

  • 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

    明代藏区官署名。洪武(1368—1398)初置,辖地在今西藏浪卡子一带。元时为思答笼刺万户(即羊卓万户)封地。明初原为俺不罗卫,后升为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按明朝建制例,行都指挥使司的机构设置与都指挥使

  • 贤觉帝师

    见“波罗显胜”(1517页)。

  • 札鲁忽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札鲁花赤”,“札鲁火赤”,“札儿忽赤”。蒙古语音译,《元朝秘史》释为“断事官”,其长曰“也可札鲁忽赤”,意为“大断事官”。1206年蒙古建国后始置,掌财赋,治政刑,主分封,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