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如称匈奴为“”;乌桓、鲜卑先世因“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史记索隐》引服虔语);“汉人谓西域诸国为西胡”(《西胡考》);东胡与林胡、楼烦又被统称为“三胡”。匈奴亦自称“”,狐鹿姑单于致汉书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汉书·匈奴传》)。从分布地区看,战国时匈奴居燕、赵、秦之北;东胡驻燕北;西胡分布于匈奴西至葱岭一带,林胡、楼烦位于晋北。关于语言系属,学界说法不一。一说匈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胡属满、通古斯语族;西胡大体属突厥语族。就经济生活看,匈奴自古为“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列传》)的游牧民族;东胡及其后裔亦“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近汉地区有农业;而西域一些地区的居民则“建城郭,务田畜”,“善贾市”(《西胡考》)。此词为汉籍所广泛应用: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仿效北方各族之服饰和作战方式,称“胡服骑射”。汉竟宁元年(前33),王昭君出塞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后妃)”。汉代由归附之匈奴人组编的骑兵称长水胡骑、宣曲胡骑、池阳胡骑。为御匈奴侵扰,西域各地亦多设有“却胡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胡都尉”、“击胡君”等职。从这些地区传入之物品称胡琴、胡桃、胡椒等。汉灵帝(167—189年在位)因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相为之。魏晋以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各族亦被称为“”,如“休屠胡”(又作“休屠各胡”)、“卢水胡”、“羯胡”、“稽胡”(又作“山胡”)等。

猜你喜欢

  • 榘庵集

    书名。元同恕(1255—1332)撰。15卷。所居名榘庵,因以名集。奉元(今陕西西安)人,字宽甫。世业儒。年13以书经冠乡校。世祖至元(1264—1294)间授国子司业,辞不赴。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

  • 叱六手

    见“叱六于”(543页)。

  • 宣统崖州志

    书名。清钟元棣修,张隽、邢定纶纂。成书于宣统年间(1909—1911),民国三年(1914)铅印本。共22卷,门类设置仿《琼州府志》,依次辑录舆地、建置、经政、海防、黎防、职官、选举、宦绩、人物、艺文

  • 伯帖木儿

    元朝将领。钦察人。初任宿卫哈刺赤、佥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随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征叛王乃颜,于合泐合河(今哈拉哈河)、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大败叛军。次年,随皇孙铁穆耳败哈

  • 乌浒人

    东汉至隋唐时中国南方古族名。亦称乌浒蛮、乌浒僚,唐代称乌武僚、西原蛮、黄峒蛮、峒僚。分布于广州以西,交州以北(今广东、广西一带),集中居住在广西的左、右江流域及钦州、合浦、玉林等地。 《后汉书·南蛮传

  • 邑主弥姐后惪合邑子卅人等造像记

    古碑铭。隋开皇六年(586)立,地址不详。1927年陕西耀县军人雷天一派兵收存,现藏该县文化馆。原未曾著录。1963年马长寿考证后收入其《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碑称30人,现存27人,其

  • 跋布川

    唐吐蕃山南地名,即匹播城、勃令驿及青哇(达孜)之别译。参见“勃令驿”(1584页)。

  • 粤西偶记

    书名。广西少数民族志书。1卷。清陆祚蕃(字武园,浙江平胡人,汉族)撰。康熙年间(1662—1722)成书。作者督学广西时,因不适应当地道路险阻,而屡遭守土有司非礼,因作是书记之。内容除感叹道途险阻外,

  • 乌昭庆

    辽代兀惹部首领。渤海遗裔。一作乌昭度。其先人于渤海国亡后,为反抗契丹贵族统治,保据一隅,自成一部,常称兀惹,也称“乌舍国”。昭庆继为首领,仍对辽时叛时服。辽统和十三年(995)七月,率众与燕颇等攻铁骊

  • 癿加思兰

    ?—1479明代蒙古西部※乜克力部首领。又译伯格哷逊、伯革赞等。一说乜克力部为畏兀儿近族。初居土鲁番地区。天顺(1457—1464)间,迁至巴儿思渴(今新疆巴里坤)。成化(1465—1487)初,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