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藏

西藏

地名。即今西藏自治区所辖之行政区。唐为吐蕃地。元朝纳入中国版图,在行政上直隶元中央。“乃郡县土蕃地”,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其中之一为乌思(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心整个地带。明承元制,称乌斯藏和俄力思,设乌思藏及朵甘二都指挥使司,清沿之。顺治时(1644—1661)称卫藏,又称图白忒(土伯特)、唐古忒。康熙二年(1663)官方文献始用西藏一名,并明确其地区范围,不包括甘、青、川、滇等藏区。官方行文中,有时仍用卫藏之别称。以冈巴拉山为界,以布达拉为中心的地区称前藏,又曰卫;以扎什伦布为中心的地区为后藏,又曰藏。统名曰卫藏。雍正三年(1725),由四川提督奉命勘界,于巴塘、江卡,即今西藏芒康之间的宁静山(藏名邦木拉)上树碑,定为川藏分界地(民国时曾一度以金沙江为界);后又勘定西藏与青海、云南之分界和行政区划。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6年将昌都地区并入,并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59年平息由原西藏地方政府反动上层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并进行民主改革。1965年9月建立西藏自治区。现辖1个地级市、7个地区、77个县(1984年)。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向有“世界屋脊”之称,境内有唐古拉、昆伦、冈底斯等山。南以喜玛拉雅山为最长、最高,珠穆郎玛峰即位于其间。境内有藏北高原的牧区,又有藏南谷地的农区。雅鲁藏布江贯穿全境东西,有阿里的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等,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流域是理想的开发区。境内有纳木措等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牧业盛产牦牛、藏北羊,农区以青稞、小麦、园根为主。矿产及药材极丰。现有川藏、青藏、新藏及滇藏公路,可四通八达,又修通中国与尼泊尔间的藏尼公路。有北京至拉萨、西安至拉萨等航线,贡噶机场扩建后,可通世界大型喷气飞机。解放后工业从无到有,现已形成新的开放型工业体系及经济体系。邮电、医疗等事业也迅速发展。古寺、旧宫、文物单位都得到保护和维修。大昭、小昭、桑耶等名寺都不断修缮,成为藏民朝佛圣地。西藏四大寺的宗教活动也得到国家的尊重、保护和扶持,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唐蕃会盟碑、藏王墓等都得到修缮。藏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传大招、活佛转世、朝佛、转山朝圣、朝湖、藏历年、雪顿节等,均得到国家的保护。藏族人口解放前一向停留在1百万左右,现已达4593330人(1990年)。境内珞巴族、门巴族、夏尔巴人及僜人等,也同样得到巨大发展。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正迅速成长,与世界许多国家文化界有密切交流,多次召开藏学会议,并多次出国参加国际藏学会议,传播藏族的民族文化,为我国藏学事业赢得荣誉。

猜你喜欢

  • 喀喀穆

    ? —1668清朝将领。又作喀喀木。满洲镶黄旗人。萨哈尔察氏。塘噶里之子。先世居乌喇部。崇德三年(1638),授吏部理事官。五年,从征虎尔哈部。七年(1642),随征明松山。八年,擢吏部参政。屡从征战

  • 布都

    汉族对自称“毫尼”的哈尼族的称谓。交错聚居和散居于云南景东、墨江、元江、镇沅、普洱、江城、新平等县。参见“哈尼族”(1633页)。

  • 豆卢宁

    500或504—565西魏、北周将领。字永安。昌黎徒何(即徒河,今辽宁锦州)人。其先世鲜卑慕容氏,后归北魏,赐姓“豆卢。”柔玄镇将豆卢苌(一作长)之子。骁勇善骑射。北魏永安(528—530)中,以别将

  • 察哈尔与绥远

    书名。纪霭士撰。内容叙述察哈尔、绥远地理概说、历史沿革、政治区划以及内蒙古自治运动、治蒙应取之途径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文化建设月刊社出版。

  • 萧讹都斡

    辽道宗时大臣。契丹族。国舅少父房之后。咸雍年间入仕,为牌印郎君。大康三年(1077),为诬害皇太子耶律濬,受权臣枢密使耶律乙辛遣,向道宗伪供,诈称参预耶律撒剌等谋,欲立太子。致使太子被囚,受害。是年七

  • 骆越水

    古河名。《旧唐书·地理志》“邕州宣化县”条载:“欢水在县北,本牂柯河,俗呼郁状江(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为壮族先民骆越人居地,因族得名。其流有三说:一说今红水河、黔江、浔江、西

  • 吉勒尔

    见“奇勒尔”(1352页)。

  • 阿刺骨马

    西域名马。亦译称阿鲁骨马、阿尔古玛克马。因产于西域,故又称西马。明代土鲁番、哈密、亦力把里等地的游牧部落作为上等贡马和礼物进献明朝和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等。俺答汗赠送第三世达赖喇嘛的礼品中亦有此马

  • 元俟折部

    唐代※奚(又作库莫奚)族部落名。一作元俟析部。是称见于《新唐书》。《新五代史》和《五代会要》记为黑讫支部。活动于饶乐水(今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南部一带。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奚族部落首领※可

  • 谢强

    唐代黔州南谢首领。黔州(今贵州境)人。汉代牂柯郡大姓谢氏之后裔,西晋时,雄长一方,世为酋长。因居牂柯之南,故名南谢(今贵阳、惠水一带)。贞观三年(629),与诸谢氏入朝,唐改其地为庄州,授其为庄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