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貉(mo),是“貊”的单称(一说其与“”是两个族称,西周至春秋初才混为一体;或说称“”者非同属一族,乃是一种泛称,“貊”才是专指居东北者)。有人推测,其名可能因族人常穿戴貉皮衣冠得名。在先秦文献中。它比“貊”出现得既多且早,《尚书·武成》:“华夏蛮貊”。《诗经·大雅·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所在众说不一,大体西周前居今山东半岛,故有人认为它是“九夷”中的一支。周初开始迁徙,一支移住今东北地区,一支北徙。北徙者一部分迁到靠近燕国的今河北省中部地区,一部分迁到今山西省西北部的“西河”之地,成了周朝的北方居民。因此有人说其来源于“发”(一作“北发”),或说即“山戎”或“白民”。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今长城以内者又被迫迁往东北,与周初迁来者错居杂处。战国末,散居东北各地的诸部逐渐有了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但汉代的中原人,有时仍用“貉人”或“”通称夫余、高句骊等;迁到朝鲜江原道一带者,直至汉魏时还仍用旧称,后人考证认为,今汉城以东的春川府一带为仍称“”的聚居地,并说春川北13里之昭阳江北岸为其都城所在;居今鸭绿江以西的一小支,汉籍中称之为“小水貊”(朝鲜古籍曰“梁貊”),以产名弓“貊弓”著称。战国前以狩猎和游牧为生,兼事捕鱼。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说明已有原始农业。汉代,沿用旧称的部落还主要从事渔猎业。汉魏以后,皆被高句骊兼并,极大部分融合入高句骊族。

猜你喜欢

  • 诸冬河卫

    见“渚冬河卫”(2117页)。

  • 阿尔浑

    ?—1275蒙古国官员、伊儿汗国大臣。又译阿儿浑、阿尔浑·阿合。蒙古斡亦剌部人。千户太出之子。一说其出身低微,家境贫困,荒年,父曾以其易一牛腿。通晓畏兀儿文书。元太宗时任必阇赤(书史、书记),颇受重用

  • 铎辰

    春秋时赤狄的一支。分布在今山西长治市以东。与潞氏、甲氏、留吁、东山皋落氏等结盟,奉潞氏为盟主,联合长狄、白狄、众狄等共建北狄政权,向东扩展,不断与晋国发生冲突,称雄华夏诸侯。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

  • 什阳抗暴斗争

    海南岛黎族人民反抗国民党残酷压迫与剥削的武装斗争。1939年冬,日寇相继侵占海南岛沿海城镇,并加紧向岛内“蚕食”和“扫荡”。白沙县长邱海云一夥,乘国难之机,大量囤积私盐、火柴等物资,以备诈骗黎族人民钱

  • 山洞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在今四川松潘境。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在其地置山洞簇长官司。永乐十二年(1414)十二月,长官司派人入朝贡马,赐钞、币、袭衣等物。正统七年(1442),因族人与麦匝、阿用族人一起

  • 吉兑

    藏语音译。西藏贵族家族之一。其庄园在藏绒。清乾隆十六年(1751)达赖喇嘛任命吉兑乃索南彭错与雪康巴同为阿里总管,该家族始入西藏贵族上层。道光二十七年(1847)有雪尼吉兑巴陪噶伦沙扎赴乍丫,咸丰三年

  • 迦布罗

    见“高附”(1907页)。

  • 猷吞

    即“由屯”(564页)。

  • 扫稳脱朵

    ①契丹语官名。掌群牧之事。据《金史·百官志》:“※乌鲁骨(群牧所)之下有扫稳脱朵,……皆踵辽官名也。”女真立国,仍设是职,在群牧所下,“又设扫稳脱朵,分掌诸畜,所谓牛马群子也。”简称“群子”,为群牧所

  • 科尔沁左翼前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法库边门(今辽宁省东北)外,养息牧牧场之东,南至柳条边,北接科尔沁左翼中旗界。札萨克驻伊克岳里泊,会盟于哲里木盟。其地明初属福余外卫,后科尔沁部居之。明末,部众随首领奥巴归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