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走敖特尔

走敖特尔

蒙古族放牧的方式之一。是蒙汉合璧词,意为“移场放牧”,俗称“走场”。蒙古牧民由常年固定的牧场转移到其他牧场放牧,称“走敖特尔”。而固定牧场之间的移动不称走敖特尔。多在春、夏、秋三季进行,走场的主要原因是干旱水草不足;或因夏场牧草不佳;或为保护牧场,使冬春间牧畜能有足够的草吃;如遇风雪严寒,牲畜乏食或畜疫,冬季亦走场。主要目的是为牲畜抓膘。通常到尚无人占用的牧场上去放牧,而且事先选定牧场,不盲目走场。届时,以车装载蒙古包及生活用具,驱赶牲畜赴新牧场。若数户在同一牧场走敖特尔相遇,为着共同使用的牧场,采取合牧的形式,彼此轮流放牧;如各自单独放牧,一般遵守约定俗成的惯例,互相关照。走敖特尔实际上是为牲畜扩大牧场的一种措施,也是牧民极为辛苦的游牧方式。

猜你喜欢

  • 京营

    清代京师绿营之俗称。即“巡捕营”(948页)。

  • 曷苏馆路女直

    见“曷苏馆”(1652页)。

  • 马蹄寺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200余华里的临松山下。因第九窟内有一马蹄印,据传为神马所踏故名。石窟群包括马蹄南寺、北寺、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金塔寺

  • 固帑干札拉参

    见“棍噶札勒参”(2165页)。

  • 蔓头城

    见“曼头城”(2061页)。

  • 叉康

    门巴语音译。门巴族部分地区流行的存放骨灰的公共用房。土木结构,规模大小不等,多在村庄附近,村民集体修建。人死将其尸骨焚烧为灰烬,掺泥土拌匀,做成若干塔状,置于叉康。

  • 哥巴文

    我国纳西族曾使用过的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是纳西语“弟子”、“徒弟”的意思。因为哥巴文创制于东巴文之后,又有不少字来源于东巴文的简化形式,所以改名“哥巴”,表示以东巴文为师的意思。有的学者认为哥巴文早

  • 乌蛮七部

    唐代部落名。为东爨乌蛮的主要部分。一曰阿芋路,居曲州(治今云南昭通市,后废)、靖州(治今云南大关县附近,天宝末废)故地,即今云南鲁甸境;二曰阿猛,(或作阿旁)居今云南大关县城区;三曰夔山(约在今昭通市

  • 谢根涅巴

    藏语音译,意为“管家”。解放前四川甘孜藏区麻书地区土司的私人管家。由土司在全乡较富裕的※“枪差”或※“马差”中指定,任期两年,每任五人。除原有份地外,土司再多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让其管理,收入作为土司或

  • 阿布都哈里

    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大和卓木※布拉呢敦次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父叛乱罪被俘送北京。宥死,被赐给功臣为奴。道光三年(1823),被编入蒙古正白旗,充披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