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锡伯文

锡伯文

我国锡伯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是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朝政府抽调东北锡伯族官兵去新疆屯垦戍边,连同家眷3千余人。经过200多年的时间,锡伯族使用的满语、满文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因此锡伯族知识分子以及社会知名人士,于1947年在伊宁市成立了“锡伯索伦文化总协会”(简称“锡索协会”),在该会的指导下,对锡伯族在历史上沿用的满文字母的形体做了一些改动,使与满文有了区别。从此,锡伯语、锡伯文的名称也被社会所公认。锡伯文在字母结构、数目、拼写规则以及书写方法等都同满文一样,不同之处主要有:满文辅音字母f与元音a、e相拼时是一种形体,与元音i、o、u相拼时是另外一种形体,而锡伯文f只有一种形体。满文辅音字母zh出现在词首的形体同出现在音节首的形体不同。锡伯文只用满文zh出现在词首的那种形体。满文出现在词中音节末的k [qh]的形体是两个牙儿,左边带两个点儿。锡伯文只有一个牙儿,左边带两个点儿。满文位于词中音节末的k [kh]在形体上有区别,锡伯文没有区别。满文有音节wa、 we,而没有wi、 wo、 wu,后者三个音节在锡伯语中“有音无字”,所以改动后的锡伯文增加了这三个音节。此外,根据口语的习惯,在词的拼写形式上有的增加了字母,有的减少了字母,有的变化了字母。另外,满文只使用两种标点符号,v相当于逗号,相当于句号,而锡伯文则使用汉语的标点符号。解放后,锡伯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用范围逐渐扩大。锡伯文是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法定文字,出版了锡伯文《察布查尔报》。在锡伯族小学里普遍开设锡伯文课,县教育局在进行锡伯文扫盲时,利用各种机会办好锡伯文补习班以及各种形式的学习锡伯文的夜校,收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 特睦格图

    1887—1939蒙文铅字印刷倡导者、出版家、文化普及工作者。清末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今昭乌达盟喀喇沁旗)人。蒙古族。汉名汪睿昌,字印侯,日本名古松。出身平民家庭。被喀喇沁右旗亲王贡桑诺尔布收为

  • 毡疙瘩靴

    内蒙古昭乌达盟经棚等地用毛毡制作的靴子。以毛毡为原料,按大小型号,自靴腰以下,反复搓擀,经10余道工序制成。厚实耐穿。靴底脚心处稍凹,靴尖与后跟略呈圆型状如疙瘩,故名。此靴保暖性能好,不钻风,不进雪,

  • 二十二史

    见“二十四史”(6页)。

  • 弩温答失里

    明哈密忠顺王※卜答失里之妻。瓦刺首领※脱欢女,※也先之姊。宣德(1426—1435)中适卜答失里。正统四年(1439),夫死,子倒瓦答失里,卜列革相继为忠顺王。与瓦剌交往频繁。天顺四年(1460),

  • 宋西事案

    书名。2卷。明天启元年(1621)祁尔光撰。本书取材于宋代至明中叶有关西夏史籍、宋人文集、笔记等,叙述宋仁宗一朝与西夏景宗李元昊时期的有关史事,以宋与西夏故事,喻明朝与新兴的努尔哈赤后金汗国事,即以“

  • 大拱北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寺址在甘肃省临夏市西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在大拱北门宦教派的创始人祁静一(1656—1719)的墓园基础上,逐步扩大建成。民国初曾遭兵燹,古物古画被毁,后逐渐恢复。

  • 纳若

    部分彝族的自称。他称陆得、纳渣、莨峨、他留、他谷、支里等。主要居住于云南省永胜、华坪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金章宗

    见“完颜璟”(1148页)。

  • 矢击弦

    西夏党项族卜法一种。以箭敲击弓弦,审听其声音以卜算敌至日期、交战胜负、六畜灾祥及五谷丰歉。

  • 三史同名录

    书名。清汪辉祖辑,其子汪继培补。成书于嘉庆六年(1801)。作者取辽、金、元三史中同名者分别辑录。辽金以名为纲,而以异姓者分列于后。元以蒙古、色目及辽金部族为主,而以汉姓者附存之。首字以韵相次,次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