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镇国公

镇国公

爵名。清宗室中爵秩之一。沿袭古代武散官之称。在※“清宗室十四等封爵”未定之前,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别;之后仍加“奉恩”者概入八分。崇德元年(1636),始立此爵,时初创九等封爵,以列第五,位居※固山贝子之下、※辅国公之上。顺治六年(1649),增定为十等爵,位次不变,时定镇国公之子降封辅国公。十年(1653),增列为十二爵,此爵位次退居第七。雍正八年(1730),以冠“奉恩”封字。乾隆十三年(1748),列爵为十四等,此爵一分为二,一仍居第七位,即奉恩镇国公,入八分;一退居第九位,名曰不入八分镇国公。三十九年(1774),复定功封(答勋旧)其爵世袭、恩封(酬帝亲)其爵降袭之制。凡属恩封者,奉恩镇国公每一袭次递降一等,降至一等※镇国将军为止,即以此等将军爵反复世袭,再不下降;不入八分镇国公递降至※奉恩将军亦止,亦以此末爵世袭不降。镇国公,正妻以封夫人,又封侧室一人。此爵缺出,即以其夫人所生一子依例办理;若未缺,此子则与镇国公夫人之余子同授该封之爵。奉恩镇国公夫人余子,初封一等辅国将军;侧室之子,初封三等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余子,不论嫡生庶出,概封三等辅国将军。封前,常例考以满语、马步箭,名曰考封。此外,清廷于部落蒙古、回部(维吾尔族)中,亦封有此爵,以蒙古者为多。

猜你喜欢

  • 宣政院

    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军政的中央机构。世祖至元元年(1264),始置总制院。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今西藏)来朝见于宣政殿,故改名宣政院。以帝师总领其事。下设院使(秩从一品)、同知、副使、佥院、同佥

  • 脱古思

    见“萧惠”(1991页)。

  • 博坦德

    印度古代梵文音译,又译博坦。“po-tent”,又写作“pothant”或“Bhotanta”。“pot”为“Bhot”之葡文音译,即吐蕃的“蕃”,意即“西藏”。“potanta”指后来的不丹。16—

  • 景龙金殿国

    傣族古国名。又称“泐国”。南宋淳熙七年(傣历五四二年,1180),由西双版纳傣族先民的首领※叭真所建。首府在景龙(即今景洪)。与傣族有族源关系的周围诸小帮纷纷归附,遂统一各部,共推叭真为一方之主,为第

  • 唐努乌梁海

    清代乌梁海部落名。“唐努山乌梁海人”省称。大多数为古都播人后裔。蒙元时期称秃巴思、秃巴等。元太祖二年(1207),附入蒙古。明属瓦刺。17世纪初年,被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台吉硕垒乌巴什并吞。后服属于清,

  • 龙沙纪略

    书名。清方式济(字屋源)撰。1卷。康熙年间成书。康熙五十年(1711),其父澄峰受文字狱株连,谪居齐齐哈尔,因省亲随侍,久居谪所,以亲身经历考订文献撰是书。分方隅、山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

  • 六斤

    ①渤海族遗裔。金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时,为韩王完颜亨家奴。因聪慧,使总令诸家奴。亨因才勇绝人,为海陵所忌。海陵欲杀之,求其罪不得,出为真定尹。改广宁尹,并派李老僧副之,暗察亨动静,构致其

  • 神霄丹宝

    见“开圣丹宝”(215页)。

  • 车凌乌巴什

    1728—1790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又作策凌乌巴什。绰罗斯氏。鄂木布岱青和硕齐曾孙阿喇布坦子,汗※车凌从子。乾隆十八年(1753),偕车凌内附,驻牧札克拜达里克,封札萨克多罗郡王。二十年(17

  • 乾宁军民安抚司

    元朝在海南岛最高行政与军事机构。天历二年(1329),改琼州路军民安抚司置。治所在琼山(今海口市)。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于雷州)。元统二年(1334),改为乾宁安抚司,领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