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黛琛
裕固族民间叙事诗。流行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地区。全诗450余行,分6部分:歌头、爱情、逼婚、冤仇、屈死和尾声。描写美丽善良贤慧的姑娘黄黛琛,与牧人苏尔旦相爱,遭到部落头目保尔威的反对,并派总圈头(大管家)前来逼婚抢亲。苏尔旦闻讯,与朋友赶来营救不成,一对恋人忠贞不渝,跳进海子(湖),以示反抗。姑娘被救出,又被抛进了保尔威的魔窟,历尽磨难,含着冤仇,将保尔威刺杀后投井而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势力和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的罪恶。有汉文本。
裕固族民间叙事诗。流行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地区。全诗450余行,分6部分:歌头、爱情、逼婚、冤仇、屈死和尾声。描写美丽善良贤慧的姑娘黄黛琛,与牧人苏尔旦相爱,遭到部落头目保尔威的反对,并派总圈头(大管家)前来逼婚抢亲。苏尔旦闻讯,与朋友赶来营救不成,一对恋人忠贞不渝,跳进海子(湖),以示反抗。姑娘被救出,又被抛进了保尔威的魔窟,历尽磨难,含着冤仇,将保尔威刺杀后投井而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势力和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的罪恶。有汉文本。
蒙古语音译。“格林”意为“家”、“包勒”意为“奴仆”。清代蒙古封建王公贵族的家奴。一般为主人服各种无偿劳役,不入旗籍,不服兵役,没有人身自由,得到主人允许可以娶妻成家,仍世代为奴。主人可以将其买卖、转
①契丹语音译,意为“酒樽”。辽代有以此命名者,如太祖时有皇弟撒剌。太祖之佐命功臣耶律斜涅赤字撒剌。
元代勋戚、朝臣及近侍等赴内庭大宴时所着特制衣冠。又作百官质孙服。均为皇帝所赐。冬夏之服不同。冬有9等,夏有14等,其制如一,盛饰珠翠金宝,穷极华丽。参见“质孙宴”(1467页)。
西夏文印章。西夏军队首领所佩。迄今所见已达100多方。印面近正方形,一般边长5厘米多,目前所见最大印面6.4×6.1厘米,最小4.2×4.9厘米。印文为九叠篆,译文为“首领”2字。印背多刻西夏文两行,
见“江口县” (883页),“省溪等处军民长官司”(1627页)。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至元三年(1266),世祖忽必烈第四子那木罕(又作南木合)受封。
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武装斗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哈密维吾尔族农民因不堪忍受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沉重差役,在札加甫兄弟带领下围攻王府,要求脱离哈密王统治,改隶哈密厅直辖。不久被
藏语音译。意为商业税。指旧时西藏地方政府派官员或包税人,在各季节性农牧交换的商业集会地点,向参加交换的农、牧民商人等征收的交易税。一般以交易品总额的大约十分之一计征。西藏民主改革后已废除。且对农牧交换
见“勘定新疆记”(1985页)。
见“铁穆耳”(18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