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玄奘

玄奘

【生卒】:600—664

【介绍】:

唐代高僧、翻译家。俗姓陈,名袆。通称“三藏法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乡)人。出身儒学世家,备通儒家经典。十三岁出家,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学习佛教经典。深感各师所说不一,经典译本不全,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太宗贞观元年(627)从长安西行,历尽艰辛,游学南亚各地,访谒名师,探索佛典和婆罗门经典。十四年(640)在印度那烂陀寺主持讲座,蜚声南亚。次年春动身回国,十九年(645)抵达长安,受到太宗召见。玄奘西行往返十九年,旅程五万里,到达一百三十八“国”,带回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他组织译场,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从事译经工作,专精夙夜,不堕寸阴,直到逝世前一个月才辍笔。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玄奘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身体力行,译文力求切合原作,而又通俗易懂,风格精严凝重,颇具特色。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西行取经游学所见所闻,涉及这些国家的幅员大小、都城规模、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艺术、语言、文学、货币、国王、宗教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的印度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文笔简洁生动,骈散兼行,流畅而雅致,在初唐散文中可称上乘之作。有季羡林等的校注本。其所译经典保存于《大藏经》中。其著作《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原作已佚,今仅存《三类境》、《真唯识量》、《论五种不翻》。《全唐文》存文一卷又九篇。事迹见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卷四、《旧唐书》本传,参杨廷福《玄奘年谱》。

【生卒】:602~664

【介绍】: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苦研佛法。感于各师说法不一,贞观三年(629)自长安西行至印度,从戒贤学习,被推为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通三藏十德之一,仅次于戒贤。后游学南北印度,声誉日隆。贞观十九年归,主持翻译佛经,并将《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并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其西行见闻。乃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唯识宗)开山鼻祖。《续高僧传》有传。《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5首。

猜你喜欢

  • 宋华

    【介绍】:唐代诗人。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生卒年不详。名相宋璟子。进士及第,判入高等,历仕登封尉、濮阳令、尉氏令。在濮阳时,萧颖士往访,华赋诗言志以赠别(《蝉鸣一篇五章并序》)。后坐罪流贬,不知所终

  • 烟支

    胭脂。元稹《春六十韵》:“腻粉梨圆白,胭脂桃径红。”

  • 摇裔

    飞舞貌。李白《寓言三首》之二:“摇裔双彩凤,婉娈三青禽。”

  • 左偃

    【介绍】:五代南唐时人。久居金陵,赋诗自乐,终生不仕。与韩熙载友善。原有《钟山集》、《左偃集》、《狎鸥集》、《画锦集》、《宏词前后集》,皆逸。《全唐诗》存其诗10首又2联,《全唐诗补编·续拾》补诗4句

  • 淮王术

    指汉淮南王刘安的方术。据说刘安有仙术,他有芦灰画环,缺其一面,可使月晕出现缺口。后因以“淮王术”为咏月之典。杜甫《玩月呈汉中王》:“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 贾彦璋

    【介绍】:唐代诗人。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人。生卒年不详。当为玄宗时人。曾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官至库部郎中。《全唐诗》存诗四首。事迹见《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

  • 郝处俊

    【生卒】:607—681【介绍】: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贞观中进士及第,释褐授著作佐郎。再转滕王友,弃官去。久之,拜太子司议郎。累至吏部侍郎。总章二年(669)拜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三年(670

  • 王昭君

    【介绍】:上官仪作。作者为初唐宫廷诗人,他的艺术步履还滞留在六朝香艳的余氛之中。这难免使他对“桂条”、“妆月”、“鬓蝉”这些表面的绮丽的物象,投入过多的注意力,而不大触及昭君内心悲凉的世界。自不可与杜

  • 虾蟆精

    传说成精的虾蟆能吃掉月亮。见《史记·龟策列传》。后因以“虾蟆精”为咏月之典。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尝闻古老言,疑是虾蟆精。”

  • 何逊空阶

    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诗》,有“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之句,故后以“何逊空阶”为咏夜雨之典。郑谷《文昌寓直》:“何逊空阶夜雨平,朝来交直雨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