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字子真,泉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仕闽为中书舍人,后归隐安溪凤髻山,与詹敦仁善。尝乘醉与人争妓者,既醒,乃集书籍中因酒致失者为《百悔经》自警,终不复饮酒。《十国春秋》有传。其诗不谐律,遣词用
合身,合体。王梵志《不语谛观如来》:“称体宝衣三事,等身锡杖一枚。”
【介绍】:见李华。
相类似,相同。李商隐《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三国魏嵇康的字。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携琴侍叔夜,负局访安期。”参见“嵇康”。
清姚培谦注。培谦,字平山,华亭(今属上海)人。另著有《离骚解》等。此书十六卷,有乾隆四年(1739)华亭姚氏松桂读书堂刻本,中华书局1918年据以影印。姚氏原撰《义山七律会意》,该书则扩展至各体义山诗
指距离遥远。韩愈《鸣雁》:“去寒就暖识所依,天长地阔栖息稀。”
【介绍】:生平无考。《全唐诗补编·续拾》收其《悟道颂》1首。
文体名。唐、宋、金、元时代“说话”艺人说唱故事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艺术发展起来的文学样式。唐代已出现“说话”艺术和话本。白居易《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光阴听话移。”自注:“尝于新昌宅听说《
文集。唐闾丘均撰。《旧唐书·闾丘均传》谓有集十卷。但同书《经籍志下》著录《闾丘均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作二十卷。其后未见著录,当已亡佚。《全唐诗》存诗一首,《全唐诗补编》补一首;《全唐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