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论玄义

三论玄义

二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三论玄义》是吉藏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于仁寿二年(602)所作,用以总叙《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的要旨。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众品,在通序大归中,说三论的立义,不出破邪、显正二辙。破邪是把邪计、邪执归纳为四类:(一)破外道执有实我、实法,其中:先述天竺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四执,后举震旦《庄》、《老》、《周易》三玄,一一用佛礼摧破它。(二)破毗昙虽达我空而执诸法实有。(三)破成实虽明人法二空而未能穷原尽理。(四)破大乘而堕于有所得见。如此,无论内道外道、大乘小乘,凡计有所得的都加遣破。其次显正,说有人正、法正二义。三论的作者龙树论师应《楞伽》、《摩耶》等大小乘经的悬记,建立正法,这是人正。三论是究竟无余之说,这是法正。次就三论说有体正、用正二义。体证是说诸法实相无所得理,言忘虑绝,非真非俗,绝诸偏邪。用正是说为令众生契无所得的理体,于无名相中强设名相,说真俗二谛来显示它。如此,虽有体、用二正,要以破遣有所得见,显示无所得为显正。在别释众品中,分十三科:一经论相资,说诸佛为众生失道而说经,菩萨为众生迷经而造论。二经论能所绞络,说经以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论以二慧为能说,言教为所说。经论可以互相绞络。三造论缘起,讲叙龙树、提婆为诸部异执迷失佛教的本意,因而造论破他们的迷情。四诸部通别,讲叙《中论》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二教,《十二门论》通破大迷,通申大教,《百论》通破障大小之邪,通申如来大小两正,所以都是大乘通论。五众论立名,讲《大智度论》从所释经、《中论》从理实,《十二门论》从言教、《百论》从偈句立名。六众论旨归,讲《大智度论》以二慧(实慧、方便慧),《中论》以二谛,《百论》以二智(权智、实智),《十二门论》以境(实相)智(般若)为宗。七四论破申,说《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通破众迷,通申众教,《大智度论》别破般若之迷,别申般若之教。其中《百论》正破外、旁破内,余二论正破内、旁破外。八别释三论,说《中》、《百》、《十二门》论同具破和三论相对来说,则《智论》为别论、三论为通论。若专就三论说,则《百论》为通论之广、《中论》为通论之次、《十二门论》为通论之略。十四论用假,说《大智度论》多用因缘假,《中论》、《十二门论》多用就缘假,《百论》多用对缘假。十一四论对缘,说提婆的出世,正为破斥当时盛兴的外道,兼除小迷及小乘有所得见。龙树的出世,为当时五百部盛兴,破小迷,申大教,令回心向大。十二三论破缘,说有闻《百论》始舍罪福、终破空有而言下得悟无生;有闻《百论》后出家受经,方乃得悟;有闻《百论》不了寻经更起迷执,为《中论》所破,方乃得悟;有直至闻《十二门论》方乃得悟。十三《中论》名题,说此论的立名有广有略,略但称《中论》,中是所论的中道实相理,论是能论的言教。广称《中观论》,由中道实相发生正观,由内有正观宣于口而为论。《三论玄义》中土没有注解,日本古代对此书研究甚盛,著有《检幽集》七卷、《钞》三卷、《科注》七卷、《首书》二卷、《玄谈》一卷、《讲话录》二卷,《讲义》一卷等。在国内外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研习三论的必读入门书。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水经注

    四十卷。郦道元撰。郦道元(469-527年),字善长,幽州范阳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孝文帝时,历官尚书主客郎、治书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居官号称严猛,为权贵所

  • 增广注释辩柳集

    四十三卷。旧本题宋童宗说注释。张敦颐音辩。潘纬音义。童宗说,南城(今属江西省)人。生卒年不详。张敦颐(详见《六朝事迹》)。潘纬,字仲宝,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据乾道三年(1167),吴郡陆之渊序,称为

  • 南川稿

    十二卷。明陶谐(1474-1546)撰。陶谐,字世和,号南川,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嘉靖初累迁兵部左侍郎,总督两广军务。著有《南川稿》、《陶庄敏集

  • 固哉叟诗钞

    八卷。清高孝木(1649-1726年以后)撰。高孝木,字大立,号青华。浙江嘉兴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官绩溪县知县。孝木虽年届四十始作诗,然罢官后放浪山水之间,故其诗洒落有清气,但深厚不足。本

  • 说文蠡笺

    十四卷。清潘奕隽(1740-1830)撰。奕隽字守愚,号榕皋,又号水云漫士,吴县(今属江苏)人。乾隆己丑(1769)进士,官内阁中书,户部郎中,工部主事。工行楷篆隶,善画山水,著作尚有《三松堂文集》等

  • 宝庆府志

    ①八十四卷,首一卷,郑之侨纂修。郑之侨,潮阳人,曾任宝庆府知府。宝庆府志创修于康熙年间,其后曾两次重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郑之侨任宝庆知府,认为旧志简编漶漫,一人或两地并书,一事或两家互异,重复

  • 聿修堂遗书记

    一卷。日本丹波元简(1755-1810)撰。丹波元简,字廉夫,号乐窗,出身世医之家,著述甚多。其书大都汇刻于聿修堂丛书中,此书未收入。作者校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辑成此书。校本所据为元刊本、抄本、

  • 崇古文诀

    三十五卷。宋楼昺(约1207前后在世)撰。楼昺字旸叔,号迂斋,浙江鄞县人。生卒年不详。旸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从事郎,迁宗正寺主簿。卒追赠直龙图阁。楼昺受学于吕祖谦,与弟楼昺俱以文名。是集所选古

  • 巢经巢诗后集

    四卷。《巢经巢遗诗》一卷。清郑珍(1806-1864)撰。郑珍字子尹,号柴翁,又号巢经巢主人、子午山孩,晚号小礼堂主人、五尺道人,别署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此后三应会试皆不

  • 石泉山房集

    十卷。明郭汝霖(约1568年前后在世)撰。郭汝霖,字时望,号一崖,江西永丰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南京太学寺卿。郭汝霖从邹守益、欧阳德诸人讲学。故其集中议论与罗汝芳一派相近。古诗颇似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