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一卷。唐代玄奘(600-664)撰。玄奘,俗姓陈,本名曰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他父亲陈惠,却潜心儒学已不再为官了。少时因家境困难,跟他二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时就已熟习《法华》和《摩维》。十三岁在洛阳正式出家为僧。此后师从景法学《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代师升座,分析经文,讲说佛法。隋大业末年,随他二兄去长安,赴成都,听闻宝振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因玄奘为学刻苦,钻研劲头十足,不几年便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在成都受具足戒。后离开成都到外地参学,每到一地讲经说法,言传身教。他讲说过《摄论》、《杂心》等很多佛经,也先后辗转多处访师闻道,深感经讲不同,师说各异。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求得《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澄清思想上的混乱和佛法上的疑点,其所最为重大,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凡人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经过什么阶段,通过什么手段才能成佛?。贞观三年(629)长安一带饥荒,他趁此机会,私自离开长安,开始了艰苦绝卓的“西行求法”,经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磨难,终于到达了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投师于戒贤门下,学习《瑜伽师地论》等经典,法学大增,见识益深且广,使其名声仅次于戒贤。五年后他又游历了印度东、南、西、北处数十国家,广闻博见,法学成熟。重回那烂陀寺后,戒贤大师让玄奘主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那烂陀寺的僧人不服,师子光带头发难,攻击玄奘的论点。于是玄奘在沟通大乘学说中的“瑜伽”、“中观”两家论争基础上,著《会宗论》三千颂,得到戒贤大师们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玄奘西行求法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长安。携归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此外尚有佛像、舍利(佛骨)等佛教文物。唐太宗在洛阳会见了玄奘,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不受。鉴于此,太宗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提供所需,组织二十余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工,成立了专门的译场。从住弘福寺开始译经,直到最后迁住玉华宫,中间经历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大唐西域记》除外),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所译,因他精通梵文,总汇三藏,又亲自主译,所以经文名相的安立,文义的贯练,都十分精到,也矫正了旧译中的许多讹谬,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称他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一说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人;另说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四人。)称他的译籍为新译。他还把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把中国流传的《起信论》也译成梵文,传至印度。他还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著了《三身论》三百颂。奉唐太宗之命,口述西域至印度诸国所见所闻,由辩机笔录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在玄奘译完《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部之后,唐太宗应请为其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不仅在佛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印两大民族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总之,就佛教学说来看,他阐扬的“理佛性”和“五种姓”之说,不仅成为后来创立慈恩一派的根本典据,而且其它宗派也多加采用,在中国佛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称他“三藏法师”或“唐三藏”。就译经来看,开创了中国译佛经的新时代,人称他为佛教译经家。就中印文化交流来看,他通过译著和著述消除了语言障碍,沟通了中印文化,人称他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架桥人。就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来看,人称他是慈恩宗的创始人。就传道授业来看,他教化的弟子门人很多,最著名的有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和新罗的圆测等人,可谓是誉满东方的一代文化名人。《八识规矩颂》共有四章,文体为七言颂,每章各有十二句。第一章颂前五识,第二章颂第六识,第三章颂第七识,第四章颂第八识。“八识”指大乘瑜伽行派主张的八识,不仅义有别,“体”也有八。后人怀疑此颂为晚唐时“浅学未识之流所作”,归于玄奘名下。尽管如此,《八识规矩颂》对了解大乘瑜伽行学派的学说仍有一定借鉴作用。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月川语录

    一卷。明曹端(见《太极图说述解》)撰。是书为赵邦清辑其讲学之语。此非端所自著,不足尽其底蕴,端讲学之书还有《理学要览》、《性理论》、《儒家宗统谱存疑录》等,并载《千顷堂书目》,但皆未见其书。《千顷堂书

  • 图注王叔和脉诀

    见《图注脉诀》。

  • 西山类稿

    五卷。明谢复(1441-1505)撰。谢复,字一阳,祁门(今安徽祁门县)人。复一生无功名及仕途经历。少与陈献章同从吴与弼游,而复笃实胜于献章。吴与弼为当时著名经学家和诗人,复与之游,身体力行,务求自得

  • 丧服经传袁氏注

    一卷。晋袁准撰,清马国翰辑。准生卒年不详,字孝尼,陈郡阳夏(今河南省东部)人。官至给事中。袁瓌从祖,《晋书》把《准传》附在《瓌传》后面。袁准忠信公正,不耻下问,性恬退,著书十余万言,论治世之务,以儒学

  • 孔子家语注

    八卷。明何孟春(详见《何文简疏议》)撰。《孔子家语》原书二十七卷,《汉书·艺文志》曾著录,久佚。今本十卷,系三国魏王肃收集和伪造,其注亦系肃所作。此本明代罕传,崇祯以前,明人无见此旧本者。至崇祯末,毛

  • 书集解

    见《尚书详解》③。

  • 筹饷卮言

    一卷。清唐梦赍(1627-1696)撰。唐梦赍,字济武,号豹岩。淄川(今山东淄博)人。顺治进士,官检讨,因得罪权贵,罢官。著有《铜钞疏》、《禁粜说》等。是书针对当时开捐纳事例和停发各省俸工等款,提出了

  • 竹轩杂著

    六卷。宋林季仲(生卒年不详)撰。林秀仲字懿成,自号芦山老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宣和中进士。高宗时,赵鼎荐为召官,累迁吏部郎。时秦桧主和议,季仲引勾践事争之,大忤秦桧,被罢官。后官太常少卿,知婺州。

  • 小琅環仙馆叙录书

    三种,六卷。清阮元编。该书汇辑清代汪中《述学》、钱塘《溉亭述古录》、孔广森《仪郑堂文集》三种著作,由阮元分别叙录,各成二卷。有清嘉庆三年(1708)仪征阮氏刊本。

  • 养知书屋集

    五十五卷。清郭嵩焘(1818-1891)撰。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官至巡抚、按察使、兵部侍郎,驻英、法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著有《养知书屋遗集》、《史记札记》、《礼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