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

三卷。公孙龙(约前325-前248)撰。公孙龙,战国时期赵人。公元前284年,他曾以游学者的身份到过燕国,劝燕昭王息兵。公元前257年在赵国见过赵惠王、邹衍、孔穿诸人,可见他与邹衍、庄周为同时代人。公孙龙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形成。社会制度的变革,反映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孙龙是其中主要的一家,在《汉书·艺文志》记录的“九流”中属名家。自汉代以来,这部书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东汉史学家班固修《汉书·艺文志》时记载,“《公孙龙子》十四篇”。《隋书·经籍志》在各名家类中无《公孙龙子》,但在道家类中著录有《守白论》一卷,《守白论》即《公孙龙子》。《旧唐书》记载:“《公孙龙子》三卷”。宋时仅有六篇,流传至今。关于《公孙龙子》真伪的问题,历史上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公孙龙子》全是伪书。这种见解是清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提出的。第二种意见认为,现存《公孙龙子》有部分是伪书,持这种意见者有顾实、刘汝霖和郭沫若等。顾实在《汉书艺文志讲疏》中说:“首篇《迹府》疑非原书。”第三种意见认为《公孙龙子》全系真书。持这种意见的有王琯、栾调甫等人。《公孙龙子》一书中的思想内容,大部分是关于逻辑和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他的思想在某些问题上有其合理的东西,尤其是在“名实”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但就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则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公孙龙的学说虽属诡辩,但都是先秦名辩思潮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孙龙子》问世之后,为其作注释者很多,最早为其作注的人是唐代贾大隐和陈嗣古,但这两部注解已经佚失。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宋谢命深注的三卷本,也是流传最广的注本。谢注本曾在宋代刻印,明朝时又有梁杰刻本。明万历六年(1578)吉藩崇德书院刻《二十家子书》本,为一卷。明万历中刻《子汇》本,亦一卷。清嘉庆中海虞张氏刻《墨海金壶》本,皆一卷。清道光十三年(1833)王氏棠荫馆刻《二十二子全书》本,亦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亦一卷。此外,为其注释的还有:《公孙龙子注》,三卷,明傅山撰,清刻《霜红龛外编》。《公孙龙子》一卷,明杨慎评注,明天启五年(1625)张氏横秋阁刻《先秦五子书》本。《公孙龙子札迻》,清孙诒让撰,通行《诸子札迻本》。《公孙龙子》三卷,清严可均辑校,民国间中国书店排印。《公孙龙子释》,金受申撰,民国九年(1920)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公孙龙子评注》,庞朴撰,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

  • 京口山水志

    十八卷。清杨棨撰。杨棨,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明张莱曾撰京口三山志。后徐邦佐、陈朝用、朱文山又同撰京口三山续志。杨棨以两志皆仅述北固金焦三山事,未能称意,故又撰此书。《京口山水志》光绪五年(1879)

  • 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二卷。宋范应元(生卒年不详)撰。范应元,号果山,又号无隐斋谷神子。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诸家姓氏》称:“范应元,南岳寿宁观主,号果山,无隐斋谷神子作解”(指范应元为《老子》作解)。据此知范应元曾撰

  • 续萧县志

    十八卷,首一卷。顾景濂、段广瀛纂修。顾景濂,清同治末年知萧山县事。此志乃嘉庆潘熔志之续纂,卷数同于前志,然次第详略则多不同。卷一县境图;卷二至卷三职官年表上下;卷四至十七为志十:疆域、河渠、田赋、营建

  • 碧山乐府

    五卷。明王九思(1468-1551)撰。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7)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九思酷好音律,曾倾资购乐工,学琵琶,得其神解。与李梦阳、何景明等齐名,后人

  • 毛诗古义

    二卷。清惠栋(见《周易述》条)撰。《毛诗古义》博引众家之说,以探求毛诗之古义,如“江之永矣”条,栋据韩诗以为“永”当作“羕”,以此补《尔雅》郭注及《说文》之未及;“于以湘之”条,据韩诗以为“湘”当作“

  • 吴县志

    八十卷。曹允源、李根源纂。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别号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嗜学善书。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革命,是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曾任省长、云贵监察使、内阁总理等职。著作

  • 俨山外集

    三十四卷。明陆深(详见《南巡日录》条)撰。此集为陆深札记之文的总汇,由其子陆楫汇编而成。其中凡《传疑录》二卷、《河汾燕间录》二卷、《春风堂随笔》一卷、《知命录》一卷、《金台纪闻》二卷、《原丰堂漫书》一

  • 彭文思集

    六卷。明彭华(1432-1496)撰。彭华,字彦实,号素庵,安福(今江西安福县)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成化二十一年(1485)以礼部侍郎入直内阁,二十三年(1487)以

  • 唐碑选

    一卷。清翁方纲撰。翁方纲,详见《两汉金石记》条。翁方纲前后选唐碑五十余种,集为一卷。后姚觐元得其抄本刊印,为咫进斋本。

  • 虞书笺

    二卷。茅瑞征撰。其生卒年不详。瑞征字伯符,号苕上渔父、澹泊居士。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明代学者。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南京光禄寺卿。除《虞书笺》外,尚著有《禹贡汇疏》。《虞书笺》书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