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旧义

六书旧义

一卷。近代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晚号六译,四川井研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任尊经书院、四川国学院教职。早年受王闿运的影响,专治今文。其学多变,好立新说,不拘古训。著作尚有《穀梁疏证》、《公羊解诂》、《诗经经释》、《楚辞新解》等。部分著作汇刻为《四益馆丛书》,后又增刻为《六译馆丛书》。此书本班固四象之说,就其形事意声四字而论曰:“造字之序,始‘形’,次‘事’,次‘意’,次‘声’,四门而止。最初造字,只好作画,‘象形’在先,象形皆实字。有物即有‘事’,故于象形外,别出‘象事’一门,象事在半虚半实之间。至‘象意’则全为虚字,但有其‘意’,并无‘形’、‘事’之可言,故象意皆虚字。一实、一虚、一半实一半虚,可造之字尽此三门。至于‘象声’则后来续造,以济形事意之穷者,初无深意,最滋繁衍。”至于转注、假借,廖氏亦以为用字之法,一事之义以数字形容之为转注,本无其字以声定名为假借。他说:“六书‘事’与‘形’对,‘声’与‘意’对。‘转注’之对‘假借’,不惟其名目也。假借因无为有,转注化多为少。假借所以济穷困,转注所以驭繁难。假借异实而同名,转注异名而同实。假借为象声之古法,转注为象意之旧章。假借必单词只字,转注为骈语连文。假借事尚质朴,转注意取文备。”基于此说,他析象形为一正例十变例,象事为八例,象声为一正例一变例,转注为三正例七变例,假借为一正例十六变例(他以为象意字最少,未分类),奇特乖谬,逻辑混乱。胡朴安云:“往时刘申叔(即刘师培)尝为余言,廖季平之说六书极善。时而未读其书,兹细核之,极为可疑,如其举例,是词书而非字书。”(《中国文字学史》四百三十页)确乎如此,廖氏之言六书,不只是字本位,往往是词本位的。此书有廖氏自刊的《六译馆丛书》本。

猜你喜欢

  • 浙元三会录

    不分卷。明杨守址编。杨守址,字惟立,号碧川。鄞县(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左侍郎,加尚书衔致仕。明成化间,浙江解元同仕于朝者邀为文会,其六元文会始于成化六年(

  • 东阿县志

    ①十二卷。清刘沛先原修,郑廷瑾增修,苏日增增纂。刘沛先,嘉陵人,康熙四年任东阿县知县。郑廷瑾,福建清溪人,举人出身,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东阿县知县。苏日增,邑人,贡生出身,考东阿县志,创修于明弘

  • 成都府志

    三十五卷,清佟世雍修,何如伟等纂。佟世雍,三韩人,曾任成都府知府。何如伟,举人。佟世雍任成都知府时,正值乱后,其掇拾丛残,蔚成志书一部,缔构之艰,良可想见。《成都府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共

  • 石门县志

    ①五十五卷,首一卷,清苏益馨等修,梅峰纂。苏益馨,晋宁人,曾任石门县知县。梅峰,邑人,举人,曾任晃州厅训导。《石门县志》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为五十五卷首一卷,分为:卷一,星野。卷二,图考。卷

  • 北海野人稿

    一卷。明黄祯撰。黄祯字德兆,号北海野人,安邱(今山东潍坊)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府志称其免官归,日事吟咏。为文力追古作者,与李舜臣齐名,海内谓之李、黄。但明代其

  • 第九才子书斩鬼传

    见《斩鬼传》。

  • 尔雅古注合存

    二十卷,总考一卷。清董桂新撰。董桂新(1773-1804)字茂文,号柳江,学者称柳江先生,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清训诂学家。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入翰林。年三十二病卒。少承家学,又从董炼金游。

  • 联句诗帖

    八卷。清高宗乾隆与群臣联句诗。此联句诗帖各自为首尾,共成八卷,有《四库全书荟要联句》、《千叟宴联句》、《甲辰五经萃室联句》、《西成联句》,以及“洪范九五福之一”的《寿联句》、“洪范九五福之三”的《康宁

  • 三国杂事

    二卷,宋唐庚撰。唐庚(1071-1121),字子西,北宋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圣中举进士,调利州(今四川广元县)负责狱讼,后迁郎中令,又拜为宗子博士,又由宰相张商英的推荐,提举京畿常平。政和元年(

  • 西溪易说

    十二卷。宋李过撰。李过,《宋史》无传,生卒年及仕履皆不详。惟董真卿《周易会通》曰,过字季辨,兴化《今属福建)人。《易说》十二卷,其庆元四年(1198年)《自序》谓几二十年而成。可知是积心思虑之作。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