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准斋杂说

准斋杂说

二卷。南宋吴如愚(生卒年不详)撰。吴如愚字子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以父荫补承信郎,监福州连江商税,再调常熟,解职返归故里。嘉熙二年(1238),经丞相乔行简奏荐,改授承信郎,差充秘阁校勘。他精通儒学,据徐元杰所撰吴如愚《行状》记载:“如愚孝友忠恕,安贫乐道,理明行修。凡所著述,于学问自得甚深。别有《易》、《诗》、《书》说,《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及《阴符经解》诸种。”(《四库全书总目、准斋杂说》)今皆散佚。此书亦久无传本,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得四十余篇,皆为研究理学之文,基本上恢复原貌。据《行状》记载,早年留心于道教,凡三四年既而幡然醒悟,尽弃所学而不用。刻意讲论儒学,其学术思想初亦涉于禅学。他在书中解《大学·格物》以“正”为“训”,明王守仁《传习录》所谓“格物如孟子格君心之格”,其说实为吴如愚在此书中所独创,后又为王守仁继承发扬。他虽似欲独行一家之言,但基本学术观点仍以程朱理学为宗。他曾说:“塞乎天地者皆实理,行乎万世者皆实用。惟尽心知性则实理融而实用贯。”(出处同上)故其用功致力,实以体用兼备为主,而不坠于虚无。书中剖析义理,无不发挥深切。如“天理人欲”之辨,他认为,“天理人欲说者多分而言之,谓天理为善,人欲为不善。殊不知天理初不外乎人欲,而人欲中固未尝无天理也”。“当知人欲之与天理合之则一而公,公则无不善。违之则二而私,私则斯为不善矣。”(《准斋杂说·天理人欲说》)书末提出的修身处事方法,亦较实际,而不虚无。如《四益箴》谓:“身有四益、不可不志,爱物、亲仁、观书、省事。”《四训箴》谓:“家有四训,不可不佩,敬上、恕下、周外、和内。”《四宜箴》谓:“时有四宜,不可不审,约言、简出、谨文、节饮。”在宋末诸儒中,吴如愚的所论较为平实。所以,今本虽略有残缺,仍不失为研究宋末理学思想发展的可贵资料;而对研究阳明学派的学术源流亦有参考价值。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

猜你喜欢

  • 横山乡人类稿

    十三卷。清陈庆年(1863-1929)撰。陈庆年字善余。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清末举人。江阴南菁书院肆业。后选段江浦县教谕。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端方保举,任内阁中书。旋入张之洞幕府,管摄两湖学务

  • 经子法语

    二十四卷。南宋洪迈撰。洪迈生平事迹详见《史记法语》。洪迈兄弟并以词科起家,此书即摘取经书、子书新颖字句以备科举考试之用者。分《易经》一卷,《书经》二卷,《诗经》三卷,《周礼》二卷,《礼记》四卷,《仪礼

  • 续幸存录

    一卷。明夏完淳(1631-1647)撰。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右,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松江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诗人,抗清将领。夏完淳是明末畿社首领夏允彝之子,少年英俊,秉承家学,拜其父之友

  • 锦绣万花谷

    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不著撰者姓氏。前有自序,题淳熙十五年十月一日。撰者可能是宋孝宗时人。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书作:《锦绣万花谷》四十卷,续四十卷。而无后集。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所载,

  •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1701-1754)撰。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后又自称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出生于科举世家,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年间探花,祖父辈也多进士、举人。父亲吴霖起,为康熙年间拔贡,做过江苏赣

  • 洹词记事钞

    一卷附明良记四卷。明李鹗翀(生卒年不详)编。李鹗翀,字如一,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洹词》本是崔铣所著文集,李鹗翀从中摘取有关论宋朝史事以及明初事迹者共六十一则,其中不涉及记事者一概不录。李鹗翀又

  • 伤寒总病论

    六卷。宋庞安时(1042-?)撰。庞安时,字安常,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随父学医,博览《素问》、《难经》、《灵枢经》、《甲乙经》等书,尤精于《伤寒论》。庞安时多才多艺,曾与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

  • 圣寿万年历

    八卷。附律历融通四卷。明朱载堉撰。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皇宗室。著有《乐律全书》、《律吕正统》、《律吕质疑辨惑》。明代所用大统历实为元代授时历,成化以后推交食多有不合,议改历者日众。载堉因撰《律

  • 仪礼注疏

    十七卷。西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郑玄、贾公彦生平事迹详见《周礼注疏》。《仪礼》原名《礼》,汉称《士礼》,晋始称《仪礼》,相对于《礼记》称《礼经》。是一部专门记载礼仪条文的著作。关于《仪礼》作者,有两种

  • 六书会原

    十卷。清潘肇丰(生卒年不详)撰。肇丰字古堂,浙江余姚人。此书正文八卷,《补遗》、《互讹》各一卷。据其《凡例》所述,以为文字始于一丨丿。由此或弯或曲而为若干字,又由此或重叠错并而为若干字。从此凑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