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几何补编

几何补编

四卷。清梅文鼎(详见《历算全书》)撰。《几何补编》是一部论述正多面体和半正多面体性质和计算的著作,写于1692年。书前梅文鼎自序说:“壬申(1692)春月,偶见馆童屈篾为灯,诧其为有法之形,乃复取《测量全义》量体诸率,实考其作法根源以补原书之未备。”《测量全义》十卷为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1590-1638)编译,载于《崇祯历书》中,其中有五种正多面体体积公式,并计算出了边长为100的各正多面体的体积,但未给出这些公式的来历。梅文鼎认真研究了这些多面体的几何性质,获得了计算各体内切球半径和体积的方法,他验证了《测量全义》中边长为100的正多面体体积计算结果,得出边长100的正二十面体体积为2181693,《测量全义》所录为523809,显然不对。在计算二十等面体和十二等面体各线段比例时用到了“理分中末”比例。他自序说:“《几何原本》理分中末线但有求作之法而莫知所用。今依法求得十二等面体及二十等面体之体积,因得其各体中棱线及轴心、对角诸线之比例,又两体互相容及两体与立方、立圆诸体相容各比例,并以理分中末为法,乃知此线原非徒设。”他还讨论了多面体的互容问题,尤其是正方体内容正十二面体,正方体内容正二十面体的作图法十分简洁。他写道:“置十二等面边为理分中末线之小分,求其全分为外切立方边。”“立方根与所容二十等面之边,若全数与理分中末之大分也。”“凡立方内容十二等面,皆以十二等面之边,正切于立方各面之正中凡六,皆遥相对如十字。假如上下两面所切十二等面之边横,则前后两面所切之边必纵,而左右两面所切之边又横。若引其边为周线,则六处相交皆成十字。立方内容二十等面边亦同”。“(十二等面的)外切立方与体内容立方径之比例,若理分中末之全分与其大分”。书中梅文鼎还给出了两种半正多面体的作法和性质,他称之为方灯体和圆灯体。”(方)灯体者,立方去其八角也。平分立体面之边为点而连为斜线,则各正方面内成斜线立方。依此斜线斜剖而去其角则成(方)灯体矣”。还可从正八面体作出这种方灯体:“凡八等面容(方)灯体,皆以(方)灯体之边线得八等面之半。”“圆灯为十二等面,二十等面所变。……皆于原边之半作斜线相连,则各平面之中成小平面。此小平面与原体之平面皆相似,即为内容(圆)灯体之面。……依此斜线剖之而去其角。”梅文鼎还进一步指出了这两种灯体的性质:“凡灯体可补为诸体”。“凡灯体棱之数皆倍于尖”。“凡灯体之棱皆可连为等边平面圈。”《几何补编》卷三讨论了方灯体、圆灯体的体积和边长的关系,方灯体与立方形、八等面体相互内接,圆灯体与十二等面体、二十等面体相互内接的各种情形。卷四讨论了“大圆容小圆法”。几个相等的小圆内切于大圆而又各自相切,小圆径与大圆径间的关系,这里需用到圆内接正多边形的知识。梅文鼎关于立体几何的研究成果是在不知道国外同类成果情况下独立得到的,代表了当时国内这方面的先进水平,有些成果具有实用价值。《几何补编》的版本有:《梅氏历算全书》本,多《补遗》一卷;《梅氏丛书辑要》本,后附《通率表》二页;《中西算学汇通》本。

猜你喜欢

  • 出劫记略

    一卷。清丁耀亢(生卒年不详)撰。耀亢字野鹤,山东诸城人,明御史丁惟宁之子。顺治四年(1647年)由顺天籍拔贡。历镶白旗教习、容城教谕等。自署木鸡道人。该书汇记其生平遭际之事,末附边大绶虎口余生记。现存

  • 天山草堂存稿

    八卷。明何维柏(约1550前后在世)撰。何维柏,字乔仲,南海(今广东佛山)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授监察御史,坐劾严嵩,廷杖除名,隆庆初(1567)复官,累迁吏部左右侍郎。又因忤

  • 璧水群英待问会元选要

    八十二卷。宋刘达可编,元华亭沈子淮选,宁州查仲孺、吴江徐珩批点。皆不知其生平事略。其书为太学诸生答策而编。所以名曰“璧水群英待问”。全书分十六门。每门之外分二例。一曰名流举业。又分为立意发端、稽古伟议

  • 春秋楚地疆域表

    一卷。清彭焯南撰。焯南,新化(今湖南新化)人。该书考释春秋时楚地疆域,对研究春秋舆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清光绪丁酉(1897)刻本。

  • 黎城县续志

    四卷。清郑灏等修,杨恩树纂。郑灏,河北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出身廪贡生,同治十三年(1874)任黎城县知县。按黎城在隋时,与潞城同立为县,自明中叶,县人靳惟精始辑为志。历百余年至康熙二十一年,重

  • 毛诗徐氏音

    一卷。晋徐邈(344-397)撰。清马国翰辑。徐邈字仙民,东莞姑幕(今江苏常州)人。晋孝武帝时经谢安荐举,年四十四岁补中书舍人,迁散骑常侍。常肖改孝武帝手诏诗章,使之行于天下。后复使其授太子经。徐邈著

  • 春秋贯解

    不分卷。清王尚概撰。尚概字季平,号羲川,天水(今甘肃天水)人。潜心经义,所著有《十三经管见》及《诸经贯解》若干卷。该书撰成于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年间才由其曾孙王汝翼将该书与《易解》等合刊为《羲川遗书》。

  • 史谈补

    五卷 明杨一奇撰,陈简增补。据《交成县志》,杨一奇为崇儒坊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年(1524)进士,官河南嵩县知县,升陕西鄜州知州。著有《读诗纪见》、《自笑缘》等。陈简事迹未详。所知者是陈简增补的部分

  • 春秋例表

    ① 一卷。清王闿运撰。该书编首有他的自序,认为孔子作《春秋》以拨乱反正,进退褒贬,生死存亡,都在三科之中;而且一予一夺,不出一字,一美一恶,不嫌同词;可惜后世作传者观听不决,守文失据,顾此失彼,以无为

  • 横渠易说

    三卷。张载(1020~1077)撰。张载,字子厚。世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侨居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历云岩令、崇文院校书、太常礼院等职。少孤、自立,喜谈兵。后读佛老之学,累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