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史通

史通

二十卷,唐刘知几撰。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著名历史学家。20岁举进士,授获嘉县主簿,潜心经史诸子及杂记小书。武则天临朝时,下制九品以上各言时政得失,刘知几上表陈四事,言词直切。又著《思慎赋》,既以刺时,又求自全。圣历二年(699),始至京师历右补阙、定王府仓曹参军,预修《三教珠英》。长安二年(702),迁著佐郎。三年,兼修国史,又迁左史,与吴兢等修《唐史》。旋罢史任,擢凤阁舍人,自撰《刘氏家史》、《谱考》共十八卷。中宗神龙元年(705),授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兼修国史如故,又与徐坚吴兢等重修《则天实录》,并在史馆开始私撰《史通》。景龙三年(709),迁秘书少监,修史如旧。明年,撰成《史通》二十卷,累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依然修国史。玄宗即位后,预修《姓族系录》,又迁左散骑常侍,并继续修订《史通》。开元四年(716),与吴兢撰成《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共五十五卷,受到奖赏,封居巢县子。九年,长子犯事配流,刘知几诣执政诉理,玄宗怒贬其为安州别驾。除零星保留至今的单篇文字外,《史通》是刘知几史学生涯的结晶。《史通》分内、外篇,内篇十卷三十六篇,外篇十卷十三篇。该书虽然是刘知几“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断断续续,随感随写,但全书最终是经过“区分类聚,编而次之”才成书的。(《史通序录》)内篇三十六篇,是对唐代以前史学的总体估价和基本总结,不重一书、一人的是非得失,因而有某书、某人在此为是,在彼又为非的情况,貌似自相矛盾,实则反映刘知几的客观态度。外篇十三篇,逐渐转为具体问题的论述。就全书而言,内篇之首“六家”为总纲,由“六家”归结为“二体”。唐初纪传体断代史取得“独尊”地位,内篇即以纪传体断代史为主要论述对象,外篇才以专篇分论《尚书》、《春秋》、《左传》等“三家”得失。《国语》作为国别史,秦汉以后仅有十六国割据,故在“古今正史”中叙及,不单列专篇。所谓“先有外篇,乃撷其精华以成内篇”的说法,完全忽略了《史通》是经“区分类聚,编而次之”的一部体系严整的论著。贵实录与扬名教,是贯穿《史通》全书的两项基本思想。书中出现“实”字一百七十余处,在“求实”意义上使用“实录”一词不下三十处,其它还有“审实”、“摭实”等用语以及相类的表述如“董、史之直”等。“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成为《史通》中的一句名言。同时,书中强调:史官之责,能申藻镜,别流品,则“惩恶劝善,永肃将来;激浊扬清,郁为不朽者”。(《品藻》)两者互相依存和彼此制约,构成《史通》完整的思想体系。欲“扬名教”,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求实录”,倘若“事皆阙如,何以申其褒奖”?反过来,“贵实录”又不能无所顾忌地追求完完全全的真实,必须得在“名教”范围内为尊者讳,即所谓“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曲笔》)书中“理”字出现近130次,多指事物本质和普遍法则,亦有指常识和道理者,颇值得注意和探究。《史通》的主要贡献,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点。其一,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史书体例,使纪传体断代史的编纂规范化、程式化。六家、二体、杂述三篇,尽叙唐代以前“史之流品”及其演变。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篇,专题讨论纪传体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次,系统考察了唐代以前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的演进,奠定了史学史的最初基础。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杂述三篇,相互呼应,成为唐代以前的史学发展简史。其三,刘知几提出史家修养的标准,即所谓“史才须有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内中,以史识最难得,史才次之,史学再次之。其四,书中关于修史具体手法和要求的论述,进一步完善着史书的编纂方法。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言语、浮词、叙事、模拟、书事、人物、烦省、点烦、暗惑等篇,从体裁的选择、题目的确定、时间的断限、编纂的布局至史事的去取、人物的品评、文字的叙述、语言的运用以及史料的范围、鉴别、采摘等,无不在论述之列。直书、曲笔等篇,不仅将二者作为两种对立的史法,还视之为两种对立的史德。其五,《史通》问世,使史学评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史通》是刘知几卒后由其次子刘餗抄录进上的,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南宋时始有刻本,但朱熹亦“未获见”。据《玉海·艺文·论史类》著录,内篇辨职以下,缺体统、纰缪、弛张、文质、褒贬五篇。现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年间陆深所刻,因无别本参校,脱讹颇多。万历五年,张之象见宋刻本,校而刊之,较为完善。1961年,中华书局据张之象校刊本影印刊行。万历三十年(1602),张思鼎“家有抄本”,又得陆深刻本,校刊删定,该书始见流行,《四部丛刊》影印为善本,但其似未见张之象本,仍多脱误。其后,训释《史通》之作相继问世。清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博采众长,撰成《史通通释》。是后,刊布《史通》多与《通释》同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浦起龙《史通通释》校点本。近年来,贵州、重庆又出版有《史通笺注》、《史通新校注》。

猜你喜欢

  • 诸葛丞相集

    四卷。清朱璘(生卒年不详)编,朱璘,字青岩,常熟(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南阳府知府。工文,著有《东湖文集》。此书首卷载诸葛亮遗文一卷,为摘取《三国志注》和类书而成。其《黄陵端记》,经《四库全书》编辑者据

  •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六十卷。清黄以周(1828-1899)等撰。以周字元同,号儆季。浙江定海人。同治举人,历充教官,治经,精“三礼”。著有《礼书通故》、《经训比义》、《子思子辑解》、《古文世本》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 诗话总龟前集

    四十八卷。《后集》五十卷。宋阮阅(详见《郴江百咏》)撰。此本为明宗室月窗道人所刊,前有郴阳李易序。分为前后两集,前集为圣制、忠义、讽谕等四十五门;后集为圣制、赓歌、御燕等六十一门。按类汇集有关资料,以

  • 絮苦斋杂考

    一卷。清戴熙撰。熙字鹿床,号醇士,浙江钱塘人,道光十二年二甲进士。咸丰十年,太平军陷杭州,投池死。此书所考,大抵经义字学,间及金石文。说《诗·大东》,依《诗序》意,为谭大夫供亿周人过境之词。只是旧注於

  • 春秋三传事实广证

    无卷数。不著撰人。此书广为搜集诸子百家著作中所载春秋时期的事迹,录于“三传”相关内容之下,以成相互参证之意。然而,诸子书乃至杂说、寓言中的材料是否可靠,则非经考证不能确定。作者打算根据这些未必可信的材

  • 乐经以俟录

    明瞿九思撰。瞿九思有《春秋以俟录》已著录。该书首以十二律衍为十二月令,摹仿《礼记》内容,颇为芜杂。他解释用宫逐羽而清角生,引商刻羽而流徵生,认为凡是乐调每均自下而上。因为下宫居于羽调的羽位,似乎是以宫

  • 风倒梧桐记

    二卷。明末何是非撰。何是非,字卬甫,福建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人。生卒年月及事迹不详。《风倒梧桐记》述永历建国时事,描画小朝廷诸臣,沐猴文武,颇为尽致。首卷记隆武二年(1646)十月桂王称帝,以原两广总

  • 永绥直隶厅志

    六卷,周玉衡修,杨瑞珍纂。周玉衡,浙江萧山人,举人,同治元年(1862)任永绥厅同知。杨瑞珍,厅人,举人。厅志创自乾隆初元(1736)梁臻,实成于十六年(1751)段汝霖,其时仅规模初具,记载简略可知

  • 忠惠集

    十卷。《附录》一卷。宋翟汝文(1076-1141)撰。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进士出身,因亲老十年未出仕。后任议礼局编修官,除秘书郎,累拜中书舍人。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除参知

  • 潭影轩词

    一卷。清沈宗约(生卒年未详)撰。沈宗约字鹤坪,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本书收词约六十余首。中间与曲阜孔昭薰酬和者,亦附孔词于各首之后。所用题目,如百宵烛、百子炮、压岁钱、撑门炭、元宝糕、欢喜桐、万年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