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

二十六卷。劳格、赵钺撰。赵钺(1778-1849),字星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湖北咸宁、江苏溧水知县,又升泰州知州。对于唐代尚书省郎官石柱、御史台精舍的题名均作过考索,属稿未成,自度不能毕其功,遂托付同郡劳格。劳格(1820-1864),字季言,浙江仁和人,诸生,长于考证、校雠之学,“尤熟于唐代典故”。所校《元和姓纂》、《北堂书钞》、《文苑英华》、唐宋人文集,被称为“引证博而且精”。他在接受了赵钺的稿本之后,查阅了大量唐代史料,“悉力考核用功,虽寒暑无间”,终于完成书稿而未及刊刻便英年早逝。两部遗稿,均由其友人丁宝书为之整理,汇编入《月河精舍丛书》,于光绪六年(1880)刻印。唐代尚书省六部之下设二十四司,再加以尚书都省设左、右司,每司置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统称为郎官。唐代官衙有题写壁记的风习,尚书省各司都有壁记,韦述《两京新记》有“郎官盛写壁记,以纪当厅前后迁除出入,浸以成俗。”(《唐语林》卷八引)自开元二十九年,任郎官者即题名刻石于柱上;唐初至开元间的题名,是德宗贞元年再刻时所补;宣宗大中十二年,又有三刻。开元二十九年原石已不存,只有宋拓本流传。今存于西安碑林中的“郎官石柱题名”,为大中十二年三刻,仅有左司所统吏、户、礼三部所属十二司郎官题名的石柱,也已残损、断裂。石柱七面,每面各四截,每截十行至二十一行,三、四十字,且多泐字,姓名可见者三千一百九十二人,除姓名不全者二百七十七人,全者为二千九百一十五人。内中重见者五百四十七人、三见者一百四十人、四见者二十六人、五见者六人,总计重见七百一十九人。劳格在赵钺的未完稿基础上,采用了两《唐书》、《资治通鉴》以外的相关史籍一百二十余种,有不少是唐宋时期的政书、类书和总集,如《通典》、《通志》、《通考》、《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唐文粹》、《名府诗集》、《唐大诏令集》以及《道藏》等,著录了现存石柱即左司和吏、户、礼所属十二司郎官三千二百余人,另补遗六百三十四人,并考订了其事迹。凡有专传可考,而历官与石柱相合者,则只列其里居、姓氏、由某官迁转某官,生平事迹不详载;本传不载而见于他传、他书,间有轶事者,则列于本传之后,附存之。其人无专传者,详考其生平所历之官职、事迹,按其先后编次。劳格还很注意同姓名者,必考其世系、核其时代,以决是非。在详考郎官诸人事迹之外,劳格还有两大贡献,即阐明石柱上下各面应如何相接,发现石柱有三刻之不同,对后来继续考研者颇有启发。该书因最终未经“自身勘定,故不无遗憾之处”,如度支郎中内保留得有祠部郎中姓名,所引两《唐书》、唐人文集也有不少舛误。该书传本仅有光绪六年所刻《月河精舍丛书》本,中华书局1992年据以出版了点校本,核查原文文字,并补辑了赵魏与王昶所辑录的《唐郎官石柱题名》两种,附于书后,并编制了较为详细的人名索引。

猜你喜欢

  • 南曲入声客问

    一卷。清毛先舒(1620-1688)撰。毛先舒字稚黄,一名骙,字驰黄,钱塘(浙江杭州)人。毛先舒曾撰《南曲正韵》一书,凡入声俱单押,不杂平、上、去三声。后复著此卷,谓南曲入声俱可作平、上、去押。并在卷

  • 性理吟

    一卷。明谭宝焕撰。生平见《谭樵海集》条。是集成于明正德壬申(1512年),前有自序,皆用四书及性理中字句为题。前列朱子之说,而以一诗括其意。前集一卷为七言绝句,后集一卷为七言律诗。其意不在于诗,很难以

  • 诗纬集证

    四卷。清陈乔枞撰。陈乔枞字朴园,福建闽县(今闽侯)人,其父陈寿祺亦是经学家,陈乔枞传其父辑佚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嬛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陈

  • 两晋南北奇谈

    六卷。明主涣撰。涣字时霖,号毅斋,象山(今浙江省象山县)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至御史,著有《墨池手录》三卷,生卒年不详。《两晋南北奇谈》摘录《晋书》以下八史中琐语杂事、汇编成书。现存明刻本

  • 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

    四卷。清瞿中溶撰。瞿中溶,详见《集虎符鱼符考》条。本书卷末,有张钧衡跋。张在跋中说,原稿为160卷。稿成未付印,藏于陆莘农家。后潘文勤借阅,欲为刊行,竟以卷帙太多不果。后陆取回时,舟复洞庭,稿遂没于水

  • 建平县志

    二十四卷,清茅成凤修,刘震、施晋修等纂。茅成凤,字容庵,浙江山阴人,官文林郎,康熙三十七年(1698)春来任建平县知县。建平旧志,创始于明嘉靖十年县令连矿,续修于朱之楫,至清代,张正中复修之,教谕赵廷

  • 析言论

    一卷。晋张显(生卒年不详)撰。关于张显的生平事迹,今已无从确考。《隋书·经籍志》杂家类中言:“《析言论》二十卷,晋议郎张显撰,亡。”《古今训》十一卷,张显撰。唐马总在修《意林》时,称《析言论》十卷,与

  • 静春堂集

    四卷。元袁易(1262-1306)撰。易字通甫。长州(今属江苏)人。不求仕进。后于吴淞县区之间,筑堂为静春。聚书万卷,亲手校定。时而棹舟载笔床茶灶古器,游于江湖。赵孟頫赠其卧雪图,称易与龚、郭麟孙为吴

  • 昌邑县志

    ①八卷。清党丕禄修,李肇林纂。党丕禄字秀钟,陕西郃阳人,举人出身,顺治十四年(1657)任昌邑知县。李肇林,邑人,贡生出身,仕夏津县训导。昌邑为汉时北海郡都昌县地,宋建隆中始易名昌邑,元、明、清皆因袭

  • 贯珠编贝集

    五卷。明沈行撰。沈行,字履德,钱塘(今浙江钱塘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成化间与陈言并称为集句高手。是编皆集句之诗,兼取唐宋元人之诗句贯而串之,使似珠玉相连求其声和。集名“编贝”则喻其掌握前人诗句之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