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圣武记

圣武记

十四卷。清魏源撰。魏源(1794-1856),字默深,湖南邵阳(今邵阳市)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成进士,后为江苏高邮州(今高邮县)知州。鸦片战争时期,他在浙江参加了抗英斗争。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开始丧失。对此,魏源感到十分忧愤,于是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参以士大夫私家著述,以及故老传闻,经过认真的排比和研究,撰写成《圣武记》十四卷,约四十余万言。此外,他还著有《书古微》、《诗古微》、《海国图志》、《元史新编》、《董子春秋发微》、《默觚》、《筹河篇》、《筹漕篇》、《筹鹾篇》等书,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其中,《圣武记》是最具时代特色、最能反映魏源思想的著作之一。全书十四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前十卷)分“开创”,“藩镇”,“外藩”,“土司和苗瑶、回民”,“海寇、民变、兵变”,“教匪”六个类目,每个类目下有若干子目,第二部分(第十一至十四卷)为“武事余记”,子目有:兵制兵饷,掌故考证,事功杂述,议武五篇。全书的年代断限为:从满洲的源流起,直至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廷镇压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止。《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二》说魏源“性兀傲,高自标树。惟论古今成败、国家利病、学术本末,反复辨论不少衰,四座皆屈。”正是这种关心国家成败和鸦片战争后有感于时局的激愤,使魏源在《圣武记》中,通过探讨清廷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周边国家的关系及其执行的政策,详细地论述了清朝自“开国龙兴”,中经康乾盛世,至嘉庆时衰落的全过程,进而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该书中的《武事余记》四卷,实际上是他为求富国强兵而提出的改革方略,很有见地。当然,《圣武记》也有记载失实和谬误之处。如把沙皇俄国侵略中国东北的领土说成是“瓯脱地”(卷六),把原本为中国领土、后经《尼布楚条约》确定为中国的土地说成是“东北数千里不毛之地尽隶版图”(卷六),把台湾说成是“自古不属中国”,这些都是不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谬论,是极端错误的。《圣武记》问世后,由于它宣扬的富国强兵思想引起了世人的共鸣,因而颇受欢迎,成为一种畅销书。魏源生前,该书就有道光二十二年本、二十四年本和二十六年本;就书的类型而言,有刻本、石印本、铅印本。解放前,上海申报馆根据道光二十六年本翻印的铅印本,还增加了“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下二篇。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韩锡铎、孙文良标点的《圣武记》(上、下两册),该书以道光二十六年本作为底本,用道光二十二年本、二十四年本及其引用诸书进行了校改,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

猜你喜欢

  • 学古斋集

    四卷。明瞿俊(约1486前后在世)撰。瞿俊,字世用,号学古,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成化五年(1469)进士。初授江西崇仁知县,擢广西道监察御史,出按广右及滇南。号善执法,得宪臣礼,改江西道。掌三法司

  • 温故录

    一卷。此书题满洲长庚,盖即纂辑之人。其人生卒、籍贯、事迹均不详。书无序例,先立题目,然后引群经释题,再引众说来释经。题目有“五教”、“三物八刑中和“教学之法”、“考校之法”、“乡官书考之法”、“宾兴”

  • 水村易镜

    一卷。南宋林光世撰。光世字逢圣,莆田人。《馆阁续录》记载他淳祐十一年(1251)因易学被召进宫,在秘书省检校文字。第二年到常州教书,文字职事如旧。宝祐二年(1254),补迪功郎,添差江西提举司干办公事

  • 安福县志

    三十四卷,首三卷,清姜大定修,尹袭澍纂。姜大定,字可堂,安徽怀宁人,同治五年(1866)任安福县知县。尹袭澍,字雯轩,益阳人,举人,曾任安福县教谕。姜大定任县令后,取阅旧志,悉阙修已垂五十年,欲以续辑

  • 巢氏病源

    见《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 运气论奥

    见《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 监劳录

    一卷。明孙传庭(1593-1643)撰。传庭字伯雅,代州镇武卫(今属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率军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作战,死于柿园之役。该书主要记载他镇压农民起义军的

  • 易学残本

    十二卷。明卓尔康(1570-1644)撰。尔康字去病,仁和(今浙江余杭县)人。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谪常州府检校,终于两淮盐运通判。该书内容,大体上是附会河图、洛书,推衍奇偶

  • 地学举要

    一卷。英国慕维廉(1822-1900)译。慕维廉,英国伦敦会教士。1846年来华,在上海传教。著有《大英国志》、《中国与福音》等书,还译有《地理全志》等书。《地学举要》一卷共分子目十二条,其内容为:总

  • 测候丛谈

    四卷。美国金楷理口译,华蘅芳笔述。测量学须用演绎、归纳二法。一为已知其大端而推验其变数,一为细测其琐屑之故,按其年月日时逐一记之,历久而知其定理。是书用此二法,考究气象变化诸端。凡四卷。第一卷论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