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安雅堂诗

安雅堂诗

《安雅堂拾遗诗》。《安雅堂拾遗文》二卷。《附二乡亭词》四卷。清宋琬(1614-1674)撰。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别署二乡亭主人。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任户部主事、吏部郎中、陇西道、浙江按察使等。后被诬告与山东农民义军相通,下狱三年。康熙十一年(1672)重授四川按察使,次年入京觐见,逢吴三桂兵变攻陷成都,其家人均在成都,宋琬惊忧而死。宋琬早年便以诗名,入清,诗名更盛。初到京师,与严沅、施闰章等往来甚密,时称“燕台七子”,后与施闰章齐名。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称“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闰章)北宋(琬)之右”,“宋浙江后诗,颇拟放翁。五古歌行,时闯杜韩之奥。”宋琬生逢乱世,仕途多艰,因此创作中以抒写生活中的穷愁哀伤为主要内容,通过身世之感和赠答酬唱,间接反映世态人心和社会现实。古诗歌行苍劲雄健,悲愤激荡;近体诗对仗工整,词采豪壮;绝句清丽多姿,近于晚唐。晚年,诗风愈见苍老雄肆,广为称道。宋琬著作丰富,但多散佚。据《池北偶谈》载,康熙壬子春,宋琬在京师,曾求王士祯编定诗文三十卷,宋琬死后,不知流落何处。《渔详诗话》载,康熙庚辰,宋琬之子宋思勃到京师,曾以《入蜀集》相示,如今其后人亦无此传本。《安雅堂诗》不分卷,据集中蒋超序所题顺治庚子年代推断,大概所收为宋琬早期诗作。《安雅堂拾遗诗》与文集、词集,均为乾隆丙辰年宋琬族孙宋邦宪所刻。集中“掇拾残剩”,“真赝莫别,均不足见琬所长”。该书《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猜你喜欢

  • 迟悔斋经说

    一卷。清曹肃孙(1795-?)撰。肃孙字伯绳,河南洛阳(今洛阳市)人。幼承家学,工文章,而穷于遇,应乡试十几次均名落孙山,晚年司铎于乡里。除此书外,还著有《迟悔斋文钞》、《迟悔斋杂著》等。本书为肃孙说

  • 灵洞山房集

    二卷。明赵志皋编。赵志皋,字汝迈。兰溪(今浙江)人。生卒年不详。隆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四游稿》、《内阁奏题稿》。编灵洞山在兰溪东南十五里,为金华山分支。万历年间,赵志皋自岭南谪所归,买得灵洞山

  • 文选尤

    十四卷。明邹思明编。邹思明字见吾,浙江归安(今湖州)人。生卒仕履未详。前有韩敬序,其私印已称庚戌会状两元,则为万历后之人。其书取《文选》旧本,臆为删削,以三色版印之。凡例谓总评分类则用红色,细评采意则

  • 王司马集

    八卷。唐王建(766-?)撰。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诗人。官至太府寺丞、侍御史。鄙视营求科第,终生未举进士。贞元四、五年(778-789)至贞元十四、五年曾隐居山中十年,求仙修道。后经裴度

  • 诸寺奇物记

    一卷。明顾起元撰。落款署遁园居士。此记纪金陵宝光等八所寺院所收藏珍异之物,可补志乘未录。但金陵梵刹,昔日宝藏极为丰富,远不止记中所录,例如最为著名的瓦官寺三宝,不入记中,其它可想而知。此记,是顾起元偶

  • 读韩诗外传

    一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其

  • 大易合参讲义

    十卷。清朱用行撰。朱用行字翼承,新建人。此书大旨以朱子为主,首列《本义》,而以“正义”、“析义”次之。“正义”以阐发朱子之旨为主,“析义”则兼采他说。又认为象数不可全废,所以间采瞿塘来知德之说,补于“

  • 养一斋词

    三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稍后选为安徽候补知县,未曾赴任,不久即卒。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潘德舆的诗学观

  • 积求勾股法

    一卷。清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玄烨即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1662-1722)。康熙三年(1664)朝中发生了一件中西历法之争,对年幼的玄烨影响很大,他说:“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

  • 留真谱

    初编 不分卷。二编 不分卷。清杨守敬辑。杨氏曾经出使日本国,广览日本所藏中国古籍,并于日人森立之处观看过名为《留真谱》的书,书中影抄有必要进行鉴定的古书首尾序跋、刊记、官衔等项。杨氏遂仿之补以所见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