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雅疏证

广雅疏证

二十卷。前十八卷为清王念孙著,后二卷署“引之述”,盖念孙存其子习业之说。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又作石渠),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学者,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四库全书馆,任篆隶分校官。累官至永定河道。少受业于休宁戴震。《广雅疏证》外,尚撰《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二卷、《读书杂志》八十二卷、《说文解字校勘记残稿》二卷、《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疏证》若干卷、《别国方言疏证补》一卷、《释大》一卷、《王氏读说文记》等书,均传于世。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念孙子。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讲,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简。少受庭训,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尚著《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词》十卷、《字典考证》三十六卷、《春秋名字解诂》二卷等,均传于世。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曰:“戴门后学,名家甚众,而最能光大其业者,莫如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及念孙子引之,故世称‘戴段二王’焉。”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曰:“先生初从戴东原氏受声音、文字、训诂,遂通《尔雅》、《说文》,皆有撰述矣。继而余姚邵学士晋涵为《尔雅正义》,金坛段玉裁为《说文注》,先生遂不再为之,综其经学,纳入《广雅》,撰《广雅疏证》”(《揅经室续集》)。是书写作始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完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冬。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他又写作了著名的《广雅疏证自序》,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广雅疏证》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广雅》的证发阐释,又有超出《广雅》范围者,清焦循《读书三十二赞》谓“高邮王氏,郑许之亚。借张揖书,示人大路”。《疏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对《广雅》做了精审校勘。《广雅疏证·自序》曰:“是书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及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辄复随条补正,详举所由。”二、充实扩展了《广雅》的内容。《疏证》虽然是疏证《广雅》的,但其内容远非《广雅》所能包括,阮元曰:“此乃借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实多张揖所未及知者”(《王石臞先生墓志铭》)。三、对《广雅》的错误,及通行之说的错误,时或加以匡正。四、揭示了《广雅》一书的部分体例。五、对《广雅》进行精审的疏通考证。王氏在疏通考证时,广泛搜集书证;对词义之间“相近”“相通”现象加以深刻阐发;并对语词相反为义现象提出新见解,认为反训原于“相反相因”;对连语的性质有所认识,一改前代训诂学者拆骈为单的传统,从语音入手,把双音连语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认识到一个连语往往写法多种,对这类词审音则涣然冰释,泥形则诘屈难通;对某些事物称名的理据进行探索,提出若干很有价值的说法;王氏以声音通训诂,往往破字立训,申明通假关系,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如《释诂》:“轸……,方也。”《疏证》曰:“轸与畛通,与域通。”案:“轸”字,戴、段、姚诸人皆不得其解,至王氏破字立训方得确诂,“轸”为“畛”之借字,“畛”为“井田间陌也”(《说文》),引申为“田界”,再引申为“旁侧”之“方”也。《广韵》中“”“域”同音,“轸”即“畛域”。畛域义为旁侧、边际,故《庄子·秋水篇》云:“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无所畛域”即“无穷”也。《广雅疏证》受到学者的极高赞誉,书还在撰写时,清代著名学者卢文弨就写信给王念孙,计划刊印已成的前几卷。书成之后,更是名满天下,许多人把它比作郦道元的《水经注》,认为《疏证》较《广雅》更有价值。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云:“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己矣。”为《广雅》作注是困难的工作,清桂馥曾经指出:“治《广雅》难于《尔雅》。《尔雅》主释经,多正训;《广雅》博及群书,多异义,一;《尔雅》有孙、郭诸旧说;《广雅》惟曹音,二;《尔雅》为训诂家征引,兼有陆氏《释文》;《广雅》散见者少,无善本可据,三也。此非专且久,不易可了”(《广雅疏义序》)。王氏在困难的情况下,所以取得卓越成绩,除了他个人深厚的学养外,采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云:“然则诸公曷为能有此成绩耶?一言以蔽之曰:用科学的研究法而已。试细读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现此等精神。”梁氏概括其治学之法为六步骤:一曰注意、二曰虚己、三曰立说、四曰搜证、五曰断案、六曰推论。王氏研究方法亦有不足之处,赵振铎《读〈广雅疏证〉》(《中国语文》1979.4)指出其缺点有三:一、术语含混,概念不明;二、缺乏用例,解说尚有不当;三、校勘补正,不尽中肯。《广雅疏证》于嘉庆元年(1796年)完成以后,不久即有刻本问世,先后有家刻、《清经解》、淮南书局、《畿辅丛书》等刊本;又有《四部备要》本,系以家刻本排印;《丛书集成》本,系以《畿辅丛书》本排印;中华书局有1983年影印本,是本据嘉庆年间王氏家刻本,参酌淮南书局和《畿辅丛书》本,由钟宇讯点较,并把王氏《广雅疏证补正》、曹宪《博雅音》附录于后。

猜你喜欢

  • 广雁荡山志

    二十八卷。清曾唯撰。曾唯,号近堂,浙江永嘉人。雁荡山在浙江温州府,跨乐清、平阳二县,景色秀丽。明初僧永升,创修《雁山集》一卷。嘉靖十八年(1539),朱谏因搜讨旧本,增为四卷。万历九年(1581),胡

  • 石初集

    十卷。《附录》一卷。元周霆震(1292-1379)撰。霆震,字亨远。安成(今属江西)人。以先世居石门田西,自号石田子初,简称石初。早年刻意学问,曾从宋诸遗老游。延祐中,行科举法,再试不中,于是杜门专意

  • 毛襄懋集

    十八卷。明毛伯温(?-1544)撰。毛伯温字汝砺(一作汝厉)江西吉水人。生年不详。正德三年(1508)进士。累官刑部尚书。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有守边安境之功。卒谥襄懋。此本共诗十卷,文八卷。文格颇疏畅。

  • 香草校诗

    八卷。清于鬯撰。于鬯有《校周易》已著录。是编从胡承珙《毛诗后笺》之说认为诗序可分为作诗与序诗两类。作诗即专就一事一物比兴成文,所要表述的意志情趣尽在篇句之中。序诗则撮举众诗美刺之意,一诗所歌咏者往往又

  • 释名补证

    一卷。清成蓉镜撰。成氏生平见“释饭鬻”。《释名补证》补证《释名》凡六十一条,大多翔实可信。其中有补毕疏之阙者,如《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

  • 吾好遗稿

    一卷。清章静宜(约1671年前后在世)撰。章静宜,字湘御,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中,为诸生。从学于宋实颖,与吴伟业酬唱。著有《吾好遗稿》。是集收诗三百余首。前列近体诗,后为古体诗。

  • 六礼或问

    十二卷。汪绂(1692-1759)撰。绂字灿人,号双池,清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汪绂生平《清史稿》已入《儒林传》。汪绂家贫曾至闽中为塾师,父殁方归。其后博览群书,于天文、舆地、阵法、术数、乐律无所不

  • 金石祛伪

    一卷。清陆增祥撰。陆增祥,详见《八琼室金石补正》条。书中著录石刻赝品,自秦及唐共三十四种。其中廌孝禹阙及刘熊残碑,诸家皆无异说。且刘熊碑原石为顾燮光搜访而得,当时尚存于延津学宫中,陆氏认定是赝品,自不

  • 建始县志

    四卷,清袁景晖修。袁景晖,字龙溪,河南光山人,举人,官建始知县。县志明以前无可考。康熙初知县吴李芳创修县志,粗备修举。二十四年(1685)知县武令模续修,草创成篇,采择不精不详。四十三年(1707)知

  • 松韵堂集

    十二卷。明孙七政(1528-1600)撰。孙七政,字齐之,江苏常熟人。屡试不第与王世贞诸人游。故诗亦类七子之体,而字句时伤于笨滞。陈继儒《名公诗选》称其《艳曲》,“齐之此曲,脍炙人口,白下两院,无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