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塘诗集
十二卷。清吴祖修(约1671年前后在世)撰。吴祖修,字慎思。江苏吴江人。本集是其子吴大庚编纂,后有大庚跋。称祖修在时,曾版行五七言古诗,已而悔之,谓诗当以编年为次,不当分体。今所编诗十二卷,其本出自祖修手定。祖修诗颇雅驯,只是略少新意。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刊本。
十二卷。清吴祖修(约1671年前后在世)撰。吴祖修,字慎思。江苏吴江人。本集是其子吴大庚编纂,后有大庚跋。称祖修在时,曾版行五七言古诗,已而悔之,谓诗当以编年为次,不当分体。今所编诗十二卷,其本出自祖修手定。祖修诗颇雅驯,只是略少新意。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刊本。
一卷。清周际华撰。际华榜名际歧,字石藩,贵州贵筑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官至江苏江都知县。是书为甘泉汪氏草创,其名佚亡,只知其字瑞堂,官至翰林。际华删其冗杂,补其缺略,正其伪谬,又荟集众说,以成
十二卷。清潘相(详见《周易尊翼》)撰。作者认为,明朝科举考试,《春秋》一经,最初采用胡安国、张洽二家之说,后来胡注单行,张注废弃不用。到清代《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与《御纂春秋直解》颁行学官,科举考试才有
七卷。朝鲜丁若镛撰。本书在《与犹堂集》中,为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七卷。本书大旨在于谈读《尚书》之法。丁氏认为,读《尚书》必先明训诂,训诂明而字义通,字义通而句可解,句解而后章可析,章析而后全篇之大义可见,
二卷。清陈宝琛撰。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同治七年(1868)翰林。本书二卷,由孙壮(伯恒)编辑。陈氏的先世所藏殷周古铜器甚多,丁卯(1927)秋,鸠工传拓,编订为《澂秋馆吉金图
①八卷,续增一卷。清张其维撰。张其维,字德隅,山西蒲县人,举人,官嘉鱼知县。康熙十年(1671)县令李元震修嘉鱼县志,以前诸志,皆较略于李志。张其维莅任六年,奉修邑志之令,搜罗旧志,延李懋泗等人依据李
十六卷。明姚舜牧(1543-1622?)撰。姚舜牧,字虞佐,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官历新兴、广昌知县。其体恤百姓,官品颇佳。著有《五经四书疑问》,此集为舜牧所自定。其子祚端梓
六卷。宋朱长文(生平详见《吴郡图经续记》)撰。此书专述琴典。前五卷记自古以来通琴理者共一百四十六人,附见者九人。上述每人各举其主要事迹。第五卷又分十一篇,一为“莹律”,二为“释弦”,三为“明度”,四为
六种,四十一卷。南宋俞鼎孙、俞鼎经编辑。编者生卒年不详,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史》无传,生平事迹不详。据书前目录标题,仅知鼎孙官为太学、鼎经官为上舍,皆为学官。丛书共收书六种,《石林燕语辨》十卷、
四卷。旧本题元刘秉忠(?-1274)撰,明刘基(详见《国初礼贤录》)注。刘秉忠,原名刘侃,字仲晦,后更名子聪,于至元元年(1264)曾拜光禄大夫、太保等职,并更名刘秉忠,《元史》有传记其事迹。刘秉忠精
四卷。清吴绮(1619-1694)与程洪丹编选。据凡例,本书以“调之醇雅,音之铿锵”为选词标准,共选单调小令四十七体、双调小令一百六十六体、中调一百一十四体、长调一百三十六体。侧重于订谱,不以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