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榆次县志

榆次县志

①十卷。张鹤腾修,褚袂纂。张鹤腾字元汉,河南颖川卫人。出身进士,始令潞城知县后调榆次。《榆次县志》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刊本,全书十卷,十类,分为: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赋役志,卷四职官志,卷五宦迹志,卷六艺文志,卷七人物志,卷八灾祥志,卷九艺文志,卷十杂记。该志书为旧志增续而成,奉行旧志的编辑、体例。其分类瑕瑜互见,如学校为全县人才之所出,关系至重,却附在建置之下,甚为不妥。但将星度等见地理类内,不单独分门另类,值得称赞。②十四卷,首一卷。清刘星修,王介石纂。刘星字拱垣,河北清苑县人。出身贡监。康熙十九年(1680)任榆次县知县。为人博学多材,宰榆次时,劝农桑,严保甲,兴学校,讲乡约,政绩颇良。王介石生卒不详。《榆次县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该志书系继明万历三十七年知县张鹤腾创修本而作,因上距旧本已六十余年,代远人湮,不无妄讹,故此书取材极为审慎,必据多方咨访,始行著录,如旧志将学校寓于建置,该篇以庠序之设为一隅人才之所出,关系至重,理应独立。又如旧志职官门不载驿丞、建置遗修武库,此志则补驿丞于县尉之下值得称善。③十四卷,首一卷。清钱之青修,张天泽纂。钱之青字不详。江苏吴江县(今属江苏)人。举人出身。乾隆十二年(1747),由宁武调任榆次县知县。该书修于乾隆十三年(1748),会金川用兵,榆当孔道,有司日惟奔命,无遑考核校对。邑绅士亟欲观新纂之志书,递付剞劂成。迨乾隆十五年(1750),公事稍暇,见闻所至,采访遗漏,重加补订,始成定本。《榆次县志》乾隆十五年校订十三年(1748)刻本。全书十四首一卷。十二门,分为:卷一地理、山川,卷二城池、公署、学校,卷三职官,卷四选举,卷五田赋、河渠,卷六风俗、坛庙,卷七古迹、物产、祥异、事考,卷八杂志,卷九至卷十艺文,卷十一宦迹传居,卷十二至卷十三人物传居,卷十四列女传居。各类基本无附目,仅人物传下附有孝友、义行、文学、隐逸、仙释、侨寓各类。该志书体例颇佳,层次清晰。对旧志略有增补,删繁存疑,纠谬正讹。如:山川类之神头山,相传有座智伯墓,国人刻木为首以葬,故名,与宝峰山对峙,旧志记神林岭与宝峰并峙,实为错。又如:旧志选举首列进士、终以武科,而武进士即系之武举内。今志先荐辟,次进士,次乡举,次贡生,次武进士,殿以武举,使诸科层叙分明,各成条章,为该志一大优点。《榆次县志》乾隆十三年付刻,至十五年重新补订,始成定本。流传有乾隆十三年刻及十五年校订之两本。④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俞世铨等修,王格平等纂。俞世铨字信卿,江苏吴县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十年(1860)来榆次任知县。同治二年(1683)调知阳曲县事,后任候补直隶州知州。王格平字籍不详。《榆次县志》同治二年(1683)凤鸣书院刻本。该县县志自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钱之青重修后,距上又已百年未续修。文献被湮,几至无征,俞世铨督率编辑,网罗散失,参考互订。全书体例、分类基本上承袭旧志,略为更改。正如其凡例规定:卷数仍旧,惟宦迹附于职官,以昭画一。事考改为兵事,以便醒目,更添例仕一门,以见立贤无方,不限资格。旧志有先后易置的,亦权其本末重轻,排列次序。需要附载的,则各以类附。该志考证精确,详略适宜。⑤四卷。清吴师祁、张承熊同修,黄汝梅、王效纂。吴师祁字子选,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举人出身,同治三年(1864)任榆次县知县。丁忧卸事,服阙候补。光绪四年(1878)复任。张承熊字次云,陕西平利县人。咸丰八年(1858)副榜,光绪八年(1882)代理榆次县知县。黄汝梅、王效字籍均不详。《榆次县志》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该志系续同治二年知县俞世铨纂修本而作,体例全部承袭旧志,仅增续旧志以后者。然此志修纂,上距同治俞本仅二十余年,事尚无多,除人物传、列女传外,其余皆寥寥无几。自同治以后,榆县大事之一即光绪三、四年灾赈事,旧志却无记载,该志增补了此事及有关地方利害情况。故凡蠲征、缓征、豁免、瓜贡,履勘荒田及本地捐输散赈事,皆详备述列,这无疑是很珍贵的资料。

猜你喜欢

  • 沧洲集

    十卷。《续集》二卷。明张泰(1436-1480)撰。张泰,字亨父,号沧洲,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官至翰林院修撰。是明成化间著名诗人。泰为人恬淡,独喜赋

  • 后画品录

    见《续画品》。

  • 老莱子

    一卷。传说春秋时老莱子撰。清马国翰辑。老莱子,楚隐士,生平与事迹均不详。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司马迁怀疑老莱子可能是老子,但又不能肯

  • 观堂集林

    二十卷。清王国维(1877-1927)撰。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近代学者。早年结识清末学部参事罗振玉,就读于东文学社。1901年赴日留学,翌年回国,任南通、苏

  • 四声易知录

    四卷,附《傍旁举略》一卷。清姚文田撰。姚氏生平著述,见“说文校议”。卷首自序略云:今之科举官韵取唐韵而强并之,其原出于刘渊,而任臆删汰,不知其所由始,大率取便场屋,初无义例,故有一字数音而止载一二音者

  • 彰明县志

    五十七卷首二卷,清朱铁梅原本,何庆恩修,李朝栋纂。何庆恩,字恺棠,广西灌阳人,举人,曾任彰明县知县。李朝栋,陇西人,拔贡。彰明志略,创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陈献可,共十卷,分类五十,计一百二十一篇

  • 崔氏脉诀

    见《崔真人脉诀》。

  • 易纂言外翼

    十二卷。元吴澄撰。吴澄所著《易纂言》义例,散见于各卦,不相统贯。卷首所陈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于是复撰《外翼》。自明以来,《易纂言》有传本,而此书则流传渐稀,《元史》本传失载。朱氏《经义考》云:

  • 佩文韵溯原

    五卷。清刘家镇撰,其子齐昂校。家镇字奂为,福州人。其自序略云:诗家以押韵奇险相尚,于《广韵》《集韵》等书挈音韵之总要者,往往置而不观。我圣祖仁皇帝御定《音韵阐微》,集韵学之大成,洋洋盛典,但其书罕传,

  • 语录

    十九卷。清世宗(1678-1735)御撰。世宗,姓爱新觉罗,字胤祯。清代皇帝,年号雍正。1722至1735年在位。清圣祖即康熙第四子,初封为雍亲王。世宗雍正皇帝对佛教怀有特殊的感情,他推崇佛教的目的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