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白孔六帖

白孔六帖

一百卷。亦称《唐宋白孔六帖》,《白氏六帖》,《白氏六帖事类集》,或《白氏经史事类六帖》,唐白居易(772-846)、宋孔传(生卒年不详)编撰。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县)人。出生于小官僚家庭。二十九岁中进士。曾做过周至县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刑部侍郎,晚年曾外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全唐诗》存诗三十九卷,三千多首。继承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新乐府运动”。诗歌语言平易浅近,时称“元和体”。孔传,初名若古,字世文。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充州仙源(今山东曲阜东北)人。居官累迁左朝议大夫、知州等。著有《东家杂记》、《孔子编年》、《杉溪集》等。据杨文公《说苑》所记,白居易在编辑《六帖》时,用几千个陶罐,各题门目,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学生采摘唐经籍中典故词语、诗文佳句,投入罐中,然后分门别类汇辑成书。原称《白氏经文事类》、一名《六帖》,三十卷。关于书名《六帖》,说法不同。一说,本书共三十卷,合数卷为一册,共六册。每册版心标有帖一至六等字,因而取名“六帖”。又说,唐代考试制度,以六科取士,试题叫“帖”,此书供考生应试之用,故名“六帖”。北宋孔传仿《白氏六帖》体例,辑唐五代诸籍,续作《六帖新书》,又称《后六帖》,三十卷。《白氏六帖》,各卷首有“总目”一页,共计二百三十五目,分一千三百六十七门,另附五百零三小目。其引用资料,杂乱无序,不注出处。后经南宋晁公武曾祖晁仲德考其出处,逐一加注,其书的价值更高。孔传的《后六帖》成书于绍兴初年,始刻于乾道二年(1166)。分一千三百七十一门。为加区别,后人方冠以“白氏”、“孔氏”之称。后来有人将二书合并刻刊。名《唐宋白孔六帖》。以《白帖》为主,将《孔帖》各类附入其下,分为一百卷。总共一千三百九十九门,较《白帖》多三十二门,较《孔帖》多二十八门,即今通行本。《白帖》,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吴兴张氏影印傅增湘藏宋绍兴刻本,名《白氏六帖事类集》。吴门汪氏有宋刊本《唐宋白孔六帖》,杨惺吾藏宋本《白孔六帖》、《四库全书》本、1933年园影印本,1987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刊本。

猜你喜欢

  • 梦村集

    二卷。清朱纬(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朱纬字义俶,历城(今山东历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由岁贡生官邱县训导。著有《梦村集》。是集凡二卷,朱纬七十四岁时所作。诗清浅为而有脱洒之致。集中有《七十自寿诗》,

  • 虞乡县志

    ①十二卷。清周大儒修,尚云章等纂。周大儒字宗鲁,四川广安州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虞乡知县。尚云章字汉辉,邑人,贡生。按虞乡之设,始于后周,隋、唐、宋、五代皆因之,

  • 重修两浙盐法志

    三十一卷。清延丰撰。延丰,内务府正白旗人。嘉庆四年(1799)由内务府郎中任两浙盐政,九年任粤海关监督。是书为作者任两浙盐政时纂修,其卷首载诏旨,卷一为疆域(行盐、产盐地方和程途关隘)、卷二为图说(行

  • 周颂口义

    三卷。清庄述祖(详见《毛诗考证》)撰。庄氏治经重在大义,述祖承其家学,卷中所称闻之世父,即谓庄存与也。开篇论“清庙”之诗曰:“《清庙》之诗所以立人道之极,故欲使在位者遍闻之,明乎清庙之诗,然后知文王之

  • 龙龛手镜

    四卷。辽释行均(生卒年不详)撰。行均字广济,俗姓于氏,通小学。此书是一部按部首和四声两相结合排列的字书。卷首有辽圣宗统和十五年七月一日燕台悯忠寺(即今北京法源寺)释智光(字法炬)序。智光认为有了这部书

  • 论语稽求篇

    七卷。清毛奇龄(1623-1713)撰。毛奇龄字大可,一字齐于,号初晴,又号西河,清经学家、文学家,浙江萧山人。曾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学识渊博,贯通群经。其治经重在以经解经,而不自立己说,以此

  • 十三经解诂

    五十六卷。明陈深(详见《周礼训隽》)撰。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于《易》只取程传及本义,各标

  • 古音辨 古音猎要 古音余 古音附录

    共十六卷,除《古音附录》为一卷外,其他三书均为五卷。明杨慎撰。杨慎生平见“俗言”。这几部书虽各为卷帙,但审核体例,实本一书,只因陆续写成,每得数卷,即出问世,故标目各别耳。因此各书颇多重复,如《古音猎

  • 许学丛书三集十四种

    五十六卷,附录四卷。清张炳翔编。张炳翔,生卒年及事迹不详。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对许慎《说文解字》研究,以清代最为盛行。清代以前,研究《说文》者虽历代有之,但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继南唐徐弦、徐锴兄

  • 鬻子校勘记

    一卷。清钱熙祚(生卒年不详)撰。熙祚有《吴兴志校勘记》,已著录。熙祚既刊行《鬻子》,又据《道藏》本及《意林》、《群书治要》、《北堂书抄》、《文选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驿中》、《汉书·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