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清刘基定(1775-1860)撰。生平见《复园诗集》条,此文存一卷,含书后二首、序二首、跋一首、书五首、赠序一首、行状一首、志铭七首、墓表一首,共文二十首。篇简无多,寥寥可数。以文字论,刘基定文
四卷。清阮元撰。此书为作者游记性质的杂记,以“小沧浪”为名是因作者曾游大明湖小沧浪亭的原因。作者自序云:“作居山左二年,发泰山,观渤海,主祭阙里,又得佳士百余人,录金石千余本,朋辈触泳,亦颇尽湖山之胜
七卷。明徐献忠(1469-1545)撰。徐献忠字伯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四年(1525)中举,再试不第。授奉化知县。本书辑录三代以来金石之文。分为商一卷,周一卷,秦一卷,汉四卷。但本书未能博征
二卷。清郭嵩焘(详见《大学章句质疑》)撰。是书首有王先谦序与嵩焘自序。嵩焘认为《中庸》一书,汉以来儒者多明其义,而其辨之明而析之精者从程子开始,朱子加以阐发疏通,功劳很大,但求之过密,析之过纷,不免有
见《七书讲义》。
一卷。唐祝尚丘撰,清顾震福辑。祝韵新旧《唐志》均未著录,《广韵》卷首附列增字诸家姓名中有“祝尚丘增加字”字样。《日本现在书目》著录祝尚丘《切韵》五卷。夏英公《古文四声韵》有所征引;《倭名类聚钞》征引二
四卷。明凌云翰撰。凌云翰,字彦翀,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九年(1359)举浙江乡试。除平江路(今江苏苏州)学正,不赴。洪武十四年(1381),以荐授四川成都教授。因贡举乏人,谪南荒
二卷。元仇远(1247-?)撰。仇远字近仁(或作仁父),号山村民,一号华山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咸淳年间就有诗名,与白珽并称“仇白”。元初隐居于钱塘。后出为镇江路学正。大德八年(1304)任溧
即《御定通鉴纲目三编》。
五十四卷,首一卷。清张承燮修,法伟堂等纂。张承燮字云心,平利人,光绪十三年(1887)任益都县知县。法伟堂字小山,山东胶州人。旌贤书院山长。《益都县志》,创修于明,再修于康熙十一年(1671)知县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