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笔记

笔记

二卷。清代程大纯撰。程大纯字汉舒,孝感(今湖北中部)人,官至黄冈县教谕。此书是作者讲学时的笔记。全书认为陆王一派学说虽有些“矫枉过正”,但与那些“口耳之学”相比,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一卷。明连镶(约1544年前后在世)撰。连镶,字抑武,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安陆县知县。连镶就自己的生平见闻著《笔记》一卷,分为两京旧闻,先辈故实,乡邑旧事,宦游约纪,随手笔余五个门类,书末还附录了一部倭蛮纪略,多是传闻之词。《四库全书总目》据江苏巡抚采进本列入存目。

① 又作《宋景文公笔记》、《宋景文笔记》。三卷。北宋宋祁(998-1061)撰。宋祁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后徙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进士。历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尚书工部员外郎、同修起居注、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卒谥景文。著作尚有《宋景文集》、《益部方物略记》等。宋祁博学多才,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关心时事事物,所见所闻,一有心得,即笔录成篇,日积月累,完成此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曰《释俗》,于当时社会风俗,包括官员服饰、写书用纸、俚语音乐及遗闻轶事等,无不记载。中卷曰《考订》(《丛书集成初编》本作《考古》)多正名物音训,裨于小学者为多,亦间及文章史事。下卷曰《杂说》,凡有关治国之道、君臣关系、为人处世等,无不记载,主要是为教子而书。后分《庭戒诸儿》、《治戒》、《左志》、《右铭》几个部分,分别论述,结束全书。这几个部分与上体例不甚相同,《四库全书总目》“未审为祁平日预作,为其后人附入也?”给后人留下一个小小的疑问。书末有宝庆二年(1226)上虞李衍跋,称其书可疑者七事,如以骨朵为胍,不知朵为字之讹;以鲍照作昭为误,而不知唐避武后之讳;以牛耕始汉赵过,而不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冉耕字伯牛,古犁字文亦从牛;以栘为开而反合,而不知为郁李;以臣瓒为于瓒,而不知郦道元《水经注》称薛瓒;以朴无樸音,而祁所预修之《集韵》实有蒲候、匹角二切;以卯本柳字,而不知实古卿字等等。李衍所言多中其失,但瑕不掩玉,全书大致考据精详,非他说部游谈之书可比。其中,如论《汉高祖吕后》一条,后为苏洵撰写高祖论所采纳。又如萧该《汉书音义》为颜师古所未见者,亦赖此书存其略。所书有补于史,亦有鉴于后人,可资参阅。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作《笔记》三卷,《百川学海》、《学津讨原》、《湖北先正遗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作《宋景文公笔记》三卷,《反约篇》、《榕园丛书》本作《宋景文笔记》三卷,《学海类编》作《宋景文笔记》二卷,《唐宋丛书》、宛委山堂《说郛》本作《宋景文公笔记》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笔记》不分卷。② 二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止二卷,取杂事碎语,钞录成帙,略无伦次,惟所载陆完《跋颜书朱巨川告身》一篇,即:“停云馆朱巨川告,刻邓乔二跋。余藏又有陆太宰完题,不及刻,跋云:‘此唐德宗建中三年六月给授中书舍人朱巨川告身符,年月之上,用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计二十九棵。世传有颜鲁公书。按唐式书符,令史事也。代宗之丧,鲁公以礼、吏部尚书为礼仪使,杨炎恶其直,换太子少师领使事。及卢杞益不客,改太子太师,并使罢之。是时适在闲局,而其忠义书法,巍然为天下望。巨川欲重其事,特求公书,犹今士大夫得请诰敕封赠,多请善书者操笔,同一意也。米元章书史载朱巨川告颜书,其孙灌园持入秀州崇德邑中,余以金梭易之,刘泾得余颜告,背纸上有五分墨,装为秘玩。王诜笃好颜书,遂以韩马易去。此书今在王诜处。《宣和书谱》载颜书,亦有朱巨川告,今卷中并无宣和印记,独存梁太祖御前三印,前后压缝有宋高宗乾卦绍兴印耳。……。”此跋为《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诸书所未收,可以备各家之参考。另外也有一些关于古今人物、事件等杂事的记载,如“太宗白沟河大战,阵亡军士,积骸遍野。上念之,命收其头骨规成数珠,分赐内宫念佛,冀其轮回。又有脑骨深大者,则以盛净水供佛,名天灵碗。”凡此种种,略可窥见史事前后之一斑。此书有《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

猜你喜欢

  • 一庵遗集

    二卷。明王栋(生卒年不详)撰。王栋字隆吉,号一庵,泰州(今属江苏)人。嘉靖(1522-1566)中,由岁贡生补江西南城训导,又迁为深州学正,终生以讲学为业。他为王艮从弟,故得其传。此书上卷谓《会语正集

  • 铜陵县志

    ①十卷。明熊荩臣修,何自谦纂。熊荩臣,字念斋,云南昆明籍,江西金溪人,举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来任铜陵县知县。铜陵有志,自明永乐始,历弘治、正德、嘉靖,虽更四修,然伪舛缺略,皆非佳作。自嘉靖四十

  • 愈愈斋诗稿初集

    二卷。《文稿初集》四卷。清史念祖(1842-1910)撰。史念祖,字绳之。江苏江都人。二十岁初任官为通判。后因功授道员衔。累官至广西巡抚,罢归。后以副都统衔在东三省办事。受徐世昌弹劾罢官。卒后,赵尔巽

  • 遂初堂文集

    九卷。清杨兆曾(约1662前后在世)撰。兆曾字青岩。江苏武进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九年(1652)进士。知建宁县,招抚巨寇萧维堂有功。官至福建延平道按察司副使。此集共九卷。集中所录均为杨兆曾所撰之文。

  • 诗经新义

    二十卷(已佚)。王安石(1021- 1086)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庆历进士,仁宗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

  • 周易是正

    不分卷。清罗烈撰。罗烈字芰孙,益阳人。此书沿用其伯祖罗敦仁《尚书是正》之体例,对周易有关问题进行辨正。第一为正卦序,目的是为解释卦义提供一可信的方法。第二为正参伍错综,使人们知道正卦序卦的出处。其根据

  • 读易丛记

    二卷。清叶名沣著。叶名沣字翰源,又字润臣。汉阳人。道光举人。官至内阁侍读。叶氏此书对周易不作逐章逐句的解释,也不申明易理,只是对周易中文字不同及字义不明者,加以训诂,由于作者精于考据,因此书中多考订详

  • 宋广东制置使凌公死事本末

    一卷。清凌鹤书撰。鹤书字孟徵,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光绪举人。该书记南宋末年凌震死事。凌震字国威,吴人,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官至广东制置使。者多史书皆谓凌震在屋山之战中投降元朝,解甲归乡

  • 宪章录

    四十七卷。明薛应旂(详见《宋元资治通鉴》)撰。所载上自洪武,下至正德,以续其作《宋元资治通鉴》。然所采史料多出于杂书,故缺乏甄别,失之于轻率。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明万历刻本四十六卷,其卷三十九为上下两卷

  • 武威耆旧传

    四卷。清潘挹奎(生卒年未详)撰。挹奎字石生,武威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自汉武帝开武威郡后,此地代有闻人,然宋以后逐渐湮没不彰。挹奎录清代武威人物,以续掌故。该书所论人物皆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