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百二十卷。南宋李焘(1115-1184)撰。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南宋史学家。绍兴进士,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历任知荣州事、礼部郎中、湖北路转运副使、知泸州事、秘阁修撰同修国史实录、知常德府、知遂宁府、敷文阁学士兼侍讲等职,卒谥文简。其人主持修史最为长久,谙熟当代典制,以名节学术知名海内,一生著述丰富。积四十年心力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另有《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续资治通鉴长篇》原九百八十卷,总目五卷,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计一千零六十三卷。今本五百二十卷。李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168年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1183)重新编定,同时呈进一千零六十三卷,是为本书的定本。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先成长编,焘自谦己作不能与《通鉴》媲美,故以“长编”看待自己的著作,因之取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周密《癸辛杂识》记李焘著书:“作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匣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由此可见其用力之勤与方法之密。《长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始终遵循司马光主持编修《通鉴》长编时定的“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长编》博采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书约四百种,保存了大量的史籍佚篇。二是继承并发展了《通鉴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撰《通鉴》,同一事件遇有不同记载,在《考异》中胪列异同,并说明自己采择的依据和理由。李焘十分推崇司马光这一作法,对材料削误增补,分注考异,凡一万二千余条,七十万言,亦多有资考证,为研究北宋史的基本史料。《长编》因卷帙过大,刻印困难,传写者多为节录本,几无全刻本,无形中使本书受到重大损失。当时有秘书省按照《通鉴》的规格抄写一部藏于秘阁。明代编修《永乐大典》,曾收入其绝大部分,而世间已无足本流传。清初徐乾学得一节录残本,仅一百七十五卷,包括太祖至英宗五朝内容,篇幅为全本的五分之一,神宗以后之事全缺。乾隆年间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宋”字韵中辑录原文,重编为五百二十卷,原书的主要内容得以恢复,唯神宗、哲宗之间及徽宗、钦宗二朝之事仍有缺佚,通称为阁本,是为今日传世之本。与该书有关的书有宋人杨仲良以李焘之书为依据,编成《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虽亦有残缺,而可以重补四库辑本《长编》的缺佚部分。清人黄以周、秦缃业等据之将其中收录的阁本原缺之徽、钦两朝以及治平至绍圣中七年事迹之原文,仍按年月编排,再以南宋人托名李焘作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作为附注,编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另外李心传的《旧闻正误》,于《长编》多所纠正。本书版本尚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金武以阁本的传抄本为依据用活字排印的爱日精庐本,光绪七年(1881)浙江巡抚钟麟命黄以周等人以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所收《长编》校爱日精庐本,并参考一百七十五卷的宋刻本和其他宋人著作,刻版印刷的浙江书局本。解放后有1979年至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一至二十五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五册黄以周辑补本。

猜你喜欢

  • 莆田水利志

    八卷。陈池养撰。陈池养,字春溟,莆田人。为官畿辅。道光元年,为乡人修太平、南安二陵。因思水之动,久则必变,变不为利必为害,于是采择古书,有涉莆田水利者,详加考证,辑成兹编。光绪元年(1875)刻本。共

  • 吕次儒集

    一卷。宋吕南公(1047-1086)撰。吕南公字次儒,号灌园,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吕南公欲修三国志,名其斋为衮斧。书将成而吕南公卒,书亦不传。惟其子郁编次遗文三十卷,然刊版久

  • 闲止书堂集钞

    诗一卷。文一卷。清陈梦雷(1650-1741)撰。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晚号松鹤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梦雷少有才名,康熙九年(1670)进士,继而选庶吉士,授编修。梦雷一生多坎坷,在三藩之乱后

  • 说文检字

    二卷,《补遗》一卷)。清毛谟(生卒年不详)撰。毛谟字谔亭,号吟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庆四年(1797)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是书系为后学翻检《说文》而作,汇集《说

  • 太公家教

    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前有自序云,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忘乡失土,波进流离,只欲隐山学道,不能忍冻受饥,只想扬名后代,又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随时之宜,就以

  • 李伯文诗集

    二卷。明李奎撰。李奎字伯文,号珠山。又号龙珠山人。归安(浙江吴兴)人。生卒年均不详。起家力笔,官锦衣从事。奎当时不仅以诗鸣,且为贤者,尚气节。沈炼具疏弹劾严相父子,奎倾身庇之,故严世藩欲中以奇祸。奎得

  • 农学津梁

    一卷。英国恒里汤纳耳(生卒年不详)撰,美国卫理译,清汪振声笔述。恒里汤纳耳,生平不详,疑即撰写《农学初级》的旦尔恒理。《农学津梁》共六十章,主要是谈论土壤、植物和肥料,内容与《农学初级》大同小异。有光

  • 大唐内典录

    十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发律合注戒本》辞条。《大唐内典录》一书,简称《内典录》。“内典”一词是佛教自己对其典籍的称呼。该录是道宣于麟德元年(664)在西明寺所撰。录自东汉至唐初译者二

  • 诗故考异

    三十二卷。清徐华岳撰。华岳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嘉庆二年(1997年)进士。本书卷首有撰者自序。全录毛传郑笺,而节录孔颖达《正义》。齐、鲁、韩三家,见于宋王应麟《诗考》及他书者,亦全录之,附于传笺之

  • 周易传义补疑

    十二卷。明姜宝(1514-1593)撰。宝字廷善,一作惟善,号凤阿,江苏丹阳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姜氏以程子《易传》主理,朱子《易本义》主占,开始颇有怀疑,继而研究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