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群经义证

群经义证

八卷。清武亿(详见《经读考异》)撰。本书包括《论语》一卷、《孟子》一卷、《诗》一卷、《书》一卷、《春秋左氏传》三卷、《公》、《穀》一卷。王先谦《经解续编》本把《书》排为第一,把《论语》、《孟子》列在《公》、《穀》之后,编次稍有不同。“三礼”则另外有《三礼义证》一书。群经之中唯独没有《易》。本书认为《书·无逸》“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孔疏意图扶孔抑郑,疏说比较横断粗暴,颇为失之。考之《汉书·韦成玄传》:“王舜、刘歆议曰:‘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故于殷太甲为太宗,大戊为中宗,武丁曰高宗。周公为毋逸之戒,举殷三宗次劝戒成王’”(按: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也依据《韦玄成传》,认为此经秩序,今文应不是从殷王、中宗到高宗再到祖甲,一定是从殷王、太宗到中宗再到高宗,这是无庸置疑的)。如果不是《尚书》有“太宗”二字,王舜、刘歆怎能凭空臆造(按:孔丛子论书也以祖甲为太甲)?那么传疏本来是有根有据,不应一概归罪王肃。其论《左氏传》“管氏之世祀也宜哉”,引证尤为详尽。但在《史记·管晏列传》方面,就出现了误解。《传》上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大约《传》因为鲍叔荐贤而又能甘居其下,所以用其世禄作为为善的验证,说的不是管仲。其他考据,较多扎实纠谬之证,如认为“晋立太子州蒲以为君”一句中,“州蒲”应作“州满”,是字形出现讹误,应劭的《旧名讳议》可以为据,定本作“蒲”是讹误。当时新出土的汉石经《公羊春秋》残碑,正好写作“州满”,由此可见其考据之功。他如辨别《论语》“管氏有三归”,认为“三归”是台名,而非娶三姓之女,《孟子》“昔沈犹有负刍之祸”,认为“负刍”是人名,而非刍草,都极有见地。有《授堂遗书》本,《皇清经解续编》本。

猜你喜欢

  • 沧螺集

    六卷。明孙作(约1361前后在世)撰。孙作,字大雅,以字行,一字次知,江苏江阴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末,避兵三吴,惟载三世藏书,众为买田筑室于淞。洪武六年(1373),召修《大明日历》。书成,例授翰林

  • 通鉴纂要

    即《少微通鉴节要》。

  • 读书小记

    二卷。清焦廷琥撰。焦廷琥生平事迹详见《冤服考》。此书主要杂考经史典籍及名物起源等。焦廷琥为焦循之子,学有本源,所论有可取之处,但亦有不审之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书中谓“民之无辜,并其臣仆,郑笺

  • 批点四书读本

    七卷。清高玪批点。是书就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原本,或录他家之说,或出己见,以朱原字刊于书的上下方以及行间,于句读之间记以点、圈或密圈,批语意在简括,兼注重字体字音,盖为便于初学诵习计。卷首有高玪序。该

  • 切字肆考

    一卷。清张耕撰。耕字芸心,山东滕阳人。尚撰《古韵发明》等。书成于道光三年(1823年)。这部书是一部音学论著,内容颇丰富。其中“等韵”部分是完备的等韵图。该系图是依据《切韵指南》制作的。分二十四图,由

  • 孔子编年

    五卷。旧本题宋胡舜陟撰,实即舜陟命其子胡仔作。胡仔字元任,号苕溪渔隐,南宋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后流寓吴兴(今属浙江),生卒年不详。历任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知晋陵县等职。晚年著有《苕溪渔隐丛话》。《

  • 敦艮吉斋诗存

    二卷。《文存》四卷。清徐子芩(?-约1876)撰。附《劫余小录》一卷。徐元叔撰。徐子芩,字西叔,号易甫,一号毅甫,晚号龙泉老牧。安徽合肥人。道光举人。不求官,耕牧山中,以“狂人文士”居。《敦艮吉斋诗存

  • 尚书大传考纂

    三卷。清董丰垣撰。董丰垣字暨之,浙江乌程人,生卒年不详。此书完成于陈寿祺《尚书大传辑校》之前,虽然也是杂采众说,但主要还是以孙之騄、卢见曾二人的本子参校而成。卷首载有他父亲董熜的序,可能董丰垣是继承父

  • 知非堂稿

    十一卷。元何中(1265-1332)撰。中字太虚,一字养正。抚州(今属江西)人。据中自序称,所著尚有《易类象》三卷、《书传补遗》十卷、《吴才老叶韶补遗》一卷、《六书纲领》一卷、《补六书故》三十二卷、《

  • 春秋道统

    二卷。不著撰人。卷首有乾道八年(1172)晋江傅伯成序,称为刘绚所作。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载刘绚《春秋传》十二卷,“所解明正简切”,而此本只钞撮《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国语》及略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