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老子

老子

二卷。春秋时老聃(生卒年不详)撰。老聃,后世尊称为老子,春秋末期人。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较为详细的记述了老子的生平。他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东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孔子向他请教过周礼。他看到东周王室日衰,便离开王室西去,到函谷关,受关令尹喜邀,为其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后离关而去,不知其所终。司马迁还用“或曰”、“或曰非也”的笔调,附带记录了当时关于老子的另外两种说法,一是春秋末期的老莱子,也与孔子同时;二是战国中期的周太史儋,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见过秦献公。历代学者关于老子其人其书,都作过许多探讨,但一直没有取得共识。近现代有些学者经过多方认真考证,认为老子姓老名聃,早于孔子二三十年,曾是孔子老师,做过管理图书的官,撰有《老子》一书。《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经》、《老子道德经》。《老子》书中,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变。认为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一种自然的恍惚窈冥之物,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运动性质,而动力之源是反,即“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充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在中国认识史上最早推翻了主宰之天。并且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福祸相依相伏等著名的辩证观点,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如同现代人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在政治上,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在军事上认为用兵是不祥的,提出“不以兵强天下”和“大军过后必有凶年”等理论来反对战争。但又主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要用兵,所以在第五十七章中又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观点。总之,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一书,战国时已广泛传播,老子思想也得到后人的承继与发挥。《庄子》、《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了老子思想。人们曾把老子和庄子学说并称为“老庄学说”,后世对其学说的研究与发挥,形成了道家学派。在阴阳家们的撮合下,又将黄帝和老子并提,因而形成“黄老之学”,被认为是“君人南面之术”,也称“黄老之术”。汉初统治者对此术尤为推重,用于治国安民的政治理论基础,为汉初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起到过重要作用。汉初研究《老子》的学者名人辈出,有陆贾、贾谊等不下一二十人,可惜史科多已亡佚。西汉刘向雠校群书,将《老子》二篇编定为八十一章,分《上经》第一,三十七章;《下经》第二,四十四章。以后历代史志及诸家藏书目录都著录此书。汉以后经历代而至清,此书随时政的倡导或贬黜,或流于民间,或藏于官府。研究此书的或为隐居学者、道教名流,以本名或伪称他人之名而注述,形成民间流派;或以官修、御注,形成官学流派。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就分别是这两种流派最早的代表作。《老子》一书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虽遭汉代“独尊儒术”、清代“重佛轻道”等厄运,但还是得以广泛流传而不绝。现代研究《老子》的学者,虽然所见有异,但一般认为此书实是道家最古之作,最早向人们展现了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唯心主义成份也得以流传并产生过较深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此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或以时政之需而对其非议,未免有失偏颇和欠缺公正。现存宋麻沙刘氏刻本、明《六子全书》本、明《道藏》本,皆为汉河上公注本,都标名《老子道德经》。明《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本、明《三经晋注》本,皆为魏王弼注本,题《老子道德真经》。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二种本,皆题《老子》。

猜你喜欢

  • 八代文钞

    不分卷。明李宾(生卒年未详)编。李宾字烟客,山东梁山人。本书首列文家姓氏,起屈原至明钟惺,共九十二人。别无卷目。序云:“文之为物,善行而数变。东西京而下,由晋、唐历宋迄明,宗工钜匠,在在可数。暇日遴撮

  • 征缅纪略

    二卷。征缅纪闻,三卷。清王昶(1725-1806)撰。王昶,字德甫,一字琴德,号兰泉、述庵。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授内阁中书,值军机处,累迁刑部郎中。从征缅甸和金川,归历任吏部员外郎、按察使、

  • 寄楮备谈

    一卷。清奕赓撰。此书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记载了清宫廷的一些史事、掌故。书中首先介绍了清宣宗如何俭行重德、清高宗如何仁慈忠孝、清圣祖如何仁爱武勇等内容;其次记载了清宫廷遗闻、典故等内容;第三

  • 沣州志

    六卷,明胡容等修,李献阳纂。胡容,新安人,曾任沣州知州。李献阳,光禄寺监事。沣州旧无志,兹篇为创修之作。《沣州志》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刻本,为六卷,首序言、修志姓氏、宸章纪、凡例、州境图谱、目录

  • 吴继疏集

    十二卷。明吴仁度(?-1625?)撰。吴仁度,字君重,江西金溪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工部侍郎。著有《吴继疏集》。其集初刻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该本为其六世从孙吴廷相所重编。凡《

  • 春秋笺例

    三十卷。首一卷。清赵仪吉(1751-?)撰。仪吉字彦南,一字雪帘,奉新(今江西奉新)人。困于诸生三十年,年五十七始中乡试副榜,为贡生。与族弟敬襄并以经术根柢之学闻于时。壮年喜游学,足迹半天下。嘉庆十九

  • 书经汇解

    四十六卷。明秦继宗撰。秦继宗字敬伯,湖北黄冈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本书凡例称:“蔡传之遵令甲也,读者安敢别立赤帜?推是传而注经,而经反因传而晦,则不得一效忠焉。”故本书作者秦继宗也欲详稽

  • 鹿氏家传

    一卷。清鹿氏后人编辑。该书汇集明朝鹿久徵及其子鹿正、孙鹿善继、曾孙鹿化麟各碑铭家传。久徵字子诚,号豫轩,直隶定兴人,万历进士,官至御史。正字成宇,值珰祸以援救左、魏、周三君子而有义闻。善继之事迹见《鹿

  • 易臆

    三卷。明郑圭撰。圭字孔肩,钱塘(今浙江余杭县)人。约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该书成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前二卷以六十四卦各为一论,后一卷就《系辞》诸传标举一些字句解释阐发。如

  • 七十二候诗

    一卷。明顾德基(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顾德基,字用晦,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亦待考。此集以七月七十二候各为七言律诗一首。四库著编者称,其词旨凡鄙,殆不足观。以古人从无此题,姑存以备一体。有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