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老子注

老子注

①二卷。汉河上公注。河上公,汉代人,姓名、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老子注》,又称《老子道德经》、《道德真经注》。先秦诸子研究《老子》一书的史料今存甚少,《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还可散见残文。战国时韩非虽有《解老》、《喻老》二篇,但不是逐句释解全文。传说西汉刘向雠校群书,校定《老子》为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但无注本流传。河上公《老子注》一书,分《道经》、《德经》上下二篇,逐段逐句注解经文。其注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为要旨,阐释道为天地之本始,提倡以道治国、以道立身、以身导民;以清静无为、道德化民之治为上;认为修道于身、于家、于乡、于国,都各有其益而无害;认为理想的君主应为万民之父母,公正无私,为民兴利除害;主张守身修道,反朴归真。后世学者研究《老子》,对河上公其人其书争议较大。关于河上公其人,一是据《史记·乐毅传赞》,称战国时有河上丈人,授黄帝老子之学予安期生,几传而至盖公,盖公被曹相国请为师,因而认为河上公为秦人。二是据晋葛洪《神仙传》,称河上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因以为号,精研《老子》,时汉文帝推崇道家,常遣使往求讲解《老子》经义,授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二卷予文帝,因而认为河上公为汉文帝时人。三是据文体认为另有东汉人假托其名。关于其书,有学者据《汉书·艺文志》不载此书和章句体产生于东汉,认为西汉无河上公《老子注》而欲废之。有的学者据《随书·经籍志》录有《老子道德经》二卷,题“汉文帝时河上公注”,题下注云“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因而认为有两河上公,各有《老子注》,今所传是汉文帝时河上公书。现代学者考证,河上公注本三国时已流行,因而认为此书作于东汉章句盛极之时,此说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河上公《老子注》实出于汉,是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其《注》文笔简古,为民间流派之楷模。道教学者引其文,常称“混元道德经”,对于道教文化影响颇深,对于后世研究《老子》,也是难得的史料。现存宋麻沙刘氏刻本,明《六子全书》本,明《道藏》本,清《增订汉魏丛书》本,民国八年(1919)《四部丛刊》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经》),清《四库全书》本。②二卷。魏王弼(226-249)撰。王弼,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王弼少年即享盛名,好老氏,通辨能言,曾在何晏手下任尚书郎。后来因曹爽、何晏在政治上的失败而受牵连,被罢官免职,而后病死,年仅二十四岁。王弼在短暂的一生中,著述甚丰,主要有《老子注》、《老子指例略》、《道德略归》、《周易注》、《周易穷微》,还有《论语释疑》等。《老子注》,又称《老子道德真经注》、《玄言新记道德》、《老子道德真经注》、《集注老子》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内容并无区别,只有或为二卷、或为四卷之差。汉代研究《老子》的学者,曾受崇于汉初,被黜于武帝以后。虽然刘向曾以官学地位编定《老子》篇章,但他未能深入研究,也无注本。其以前的研究史料多已亡佚。其后有庄尊《老子指归论》、河上公《老子注》二书流传于民间,不受官方重视。王弼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相沟通,合称为三玄,创魏晋玄学之源流,他作《老子注》,又开官学流派之先河。他运用简畅的语言,抒发己意以阐述《老子》书中所表达的思想。他贵无主静,把道解释成无,认为道是无的称谓,无是天地万物的本始。他提出“天地虽广,以无为心。”等玄之又玄、无中生有之说。认为有和无的根本是无;动与静的根本是静。认为有起于无,动起于静;天地万物都是有,是有都动。他主张无为而治,但不考虑历史条件是否允许。王弼《老子注》与河上公注本相比,在经文及章序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也与古《老子》相距较远,注文中也难免偏颇之处。尽管如此,后世依王弼注本研究《老子》的学者仍然很多。其注本与河上公《老子注》并行于世,是目前流传较广、成书较早、影响较大、参考价值较高的古注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明《三子合刊》本、清《子书百家》本、清影印《古逸丛书》本,皆标名《道德真经注》,都是四卷本;明《中都四子集》本、清《四库全书》本,都标名《老子注》;明《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本、明《三经晋注》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真经》;民国年间《百子全书》本、《四部备要》本、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真经注》。③四卷。见吕惠卿《道德真经论》。

猜你喜欢

  • 虚斋先生遗集

    十卷。明祝萃(约1497前后在世)撰。祝萃,字惟贞,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工部,进员外郎。正德时历官广东左布政使。著有《虚斋先生遗集》。是

  • 西泠印社全书

    七十一种,一百四十卷,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清吴隐编。吴隐曾与吴昌硕创办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是中国研究篆刻的学术团体,创办于光绪三十年(1904),地址为浙江杭州孤山,因地近西泠而得名。此书所收七十一种书

  • 愤助编

    二卷。清代蔡方炳编。蔡方炳见《增订广舆记》。此书原是作者父亲摘取前贤修身处事的格言、警语,分条编成一书,用以自勉,后来此稿遗失,作者另采集、摘编了历代诸儒学著述中的格言,仿照其父原稿的体例编纂而成。有

  • 四书改错

    二十二卷。清毛奇龄(详见《四书正事括略》)撰。题云《改错》,系改朱子之错。朱子作《四书章句集注》,自谓铢两悉称,经数百年无微词。但朱注详义理而略名物,义理也不能说无谬误。毛奇龄治经专主攻朱。是书更深文

  • 文溪词

    一卷。宋李昂英(1201-1257)撰。李昂英字俊明,番禺(今广东广州市南部)人。宝庆三年(1227)进士。官至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卒后谥忠简。李昂英初任临汀推官,陈孝严激军变,尽出家资抚定之。李昂

  • 明延平忠节王始末

    四卷,卷首一卷。清汪镛钟撰。汪镛钟,生卒年不详,湖北黄冈人。清德宗光绪初年,朝廷特谥郑成功“忠节”,称其为延平忠节王,并令在台湾府城建立专祠,以示表彰。光绪三年(1877年),汪镛钟亲到台湾,瞻仰郑成

  • 十家诗钞存四种

    四卷。清戴熙(生卒年未详)编。戴熙字醇士,浙江山阴人。以画名世。《粤集》序云:“予学诗久矣,自以无所获,不敢问世。故世罕知予学诗者。”戴熙视学粤前,世人罕知其亦致力于诗也。此书首尾皆精楷,不知何年所写

  • 东汇诗集

    十卷。明吕希周(约1540前后在世)撰。吕希周,字师旦,崇德(今浙江桐乡)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五年(1526)进士,官至通政使。著有《东汇诗集》。本集共十卷,编成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据其子吕端

  • 古易世学

    十七卷。明丰坊撰。坊字存礼,别号南禺外史。浙江鄞县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任礼部主事。后免官家居,因犯法逃窜吴中,改名道生,字人翁。事迹附见《明史·丰熙传》。丰坊生平喜作伪书,对各种经书都窜乱篇

  • 平养堂文编

    十卷。王龙文(1863-1923)撰。王龙文,字泽寰,湖南湘乡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后因同情义和团落职。是集由王先谦以公钱刊行。其卷一,上为《续志林》、下为《史佩》,皆评论史事者。卷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