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荆州府志

荆州府志

①十二卷,图一卷,明孙存修,王宠怀纂。王宠怀,字止庵,号梅南子,明光泽王。明景泰七年(1456)知府常熟延通判何省安创修《荆南志》。历七十余年后,丰山孙存任知府,因旧志历年久远,质俚疏漏,托生长于荆州的光泽王编修府志,以郡学诸生相佐,以明《一统志》为准,发凡定例,书成于嘉靖十一年(1532)。共十二卷图一卷,分十纲,为:舆地志、食货志、祀典志、宫室志、藩封志、职官志、武备志、人物志、方外志、艺文志。五十九目,各有小序,引其端,此志纲举目张。当时宜昌尚未分府,荆门也未属直隶州。荆州府属除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外,俱载志中。所绘府治藩封及州县分图十九幅,至为详明,在明代地志中,可称体例完备。惟沿革称江陵于元天历二年(1329)改中兴县,而《元史·地理志》记唐代荆州复为江陵府,宋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上路总管府,天历二年(1329)改为中兴路,领土县,首江陵,并无江陵改中兴县之条,此志考证未详。又明初开科诏,谕制敬一箴,程氏四箴注,范氏心箴注等,不专为荆州一府,并载入艺文志的圣制中,未免失于泛滥。② 四十卷,首一卷,清郭茂泰修,胡在恪纂。郭茂泰,字鲁瞻,陕西泾阳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间任荆州府知府。胡在恪,字念蒿,湖北江陵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江西驿盐道副使。荆州府志,明共二修,嘉靖十一年(1532)知府孙存,再修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教谕杨学濠,康熙间郡守郭茂泰以府志失修将近百年,延胡在恪重行纂辑,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印。此志有目无纲,不及嘉靖志次第井然,且沿革表所载清因明制,府领夷陵、归州二州;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长阳、远安、巴东、兴山十一县。此虽本《明史·地理志》荆州府,但嘉靖志中府领三州十三县,至嘉靖十年(1531)改荆门州隶承天府,划去潜江、当阳二县。明中期地理志承天府内,已经分别注明,此沿革最大者,不应略而不书。又荆州自春秋以来,建国封王,史不绝书,故嘉靖志立藩封一门,此志既立封建一门,又列帝王冠于人物之首,颇不伦不类。荆州属各邑,江襄夹流,陂泽卑湿,全赖累土筑堤,御建瓯而下之水,此志首创堤防一门,各县附堤防考略,可称创所未备,知所先务。③ 五十八卷,首一卷,清叶仰高修,施廷枢纂。施廷枢,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贡生。荆州府,前领二州十一县,乾隆时领八县。府志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胡在恪纂修,距此时已七十年未修了。疆域迁变,纪载宜异,及今不详,后此奚述,重修已刻不容缓。乾隆二十二年(1683)知府叶仰高延施廷枢重辑,同年志成。《荆州府志》乾隆二十二年刻本。此志分目多沿康熙旧志。人物增忠义、文苑二门,删隐逸,方技易名艺术,旧志自晋至赵、宋共十二人,此编将庾季才入列传,陆法和入仙释,王楼严入流寓,余桓、石虔、李子牟等俱入杂记。将旧志封建、帝王并为藩封,较为恰当。志首八景图,尤为有识。此编分门别汇,品章秩然,无凌乱之嫌,其辨证之精,非他志所能及。故宣统《湖北通志外编》称此书,征引最详,考据不苟,属湖北诸志中最称善本。不足之处,荆州自古历代用武之地,春秋以来,兵事不断,此编创列纪兵一门,其义甚当,但军制列于第五十卷,纪兵列于第五十五卷,失类列之义。又荆州所属各县,地势低洼,江襄夹流,水患严重,此志只载江防不及河防,则重江患而轻河害。④ 八十卷,首一卷,清顾嘉蘅、李廷鉽同纂。顾嘉蘅,湖北东湖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李廷鉽,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州)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官湖北咸宁知县。荆州府志,自乾隆二十二年(1755)施廷枢重修后,历道光、咸丰未有续者,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光绪间知府倪文蔚延李廷鉽任总纂,书未成倪文蔚升任离去,继任蒋铭勋续终其志,于光绪六年(1880)告成。《荆州府志》光绪六年刻本。共八十卷,分地理志、建置志、经政志、堤防志、学校志、武备志、祠庙祀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祥异志、杂记志共十二类。此志以纲统目,以简御繁,各有小序,以开其端。星野之说,本属九州,光绪间荆州府属只七县,较禹贡荆州之地,不过十分之一、二,故删去星野一类,以免附会。堤防是荆州之关键,江堤以万城堤最为重要,各属院堤以防襄水,堤防志中有:万城堤、顺江堤、院堤,以江、河堤并重,比较乾隆志仅载江防为优。此编于历代兵事,汇为一卷,统于武备志,较乾隆志分列军制、纪兵,不相衔接为详。荆州自清初设有驻防,康熙、乾隆二志,除营制外别无纪载,此志将驻防、军制、科贡、人物诸类,分别各门,冠于七县之首,可称因地制宜详所未备。艺文只载书目,仿《隋书·经籍志》例;诗文散附各条,仿潜说友《临安志》例;网罗文献,所载必出,采范石湖《吴郡志》例;订正纂严旧志讹舛,采毛西河《萧山刊误》例。此志本末兼赅,取舍精审,较旧志更为完善。

猜你喜欢

  • 西溪集

    十卷。宋沈遘(1025-1067)撰。沈遘,字文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历知杭州、开封府,官至翰林学士。沈遘与弟沈辽,叔沈括俱有文名,称为“三沈”。他以文学致身,而吏事精敏

  • 日知录集释

    三十二卷,附《刊误》四卷,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黄汝成(1799-1837)字庸玉,号潜夫,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少受业于钱大昕,补县学生,官选泗州直隶州训导,不就。生平博学。尚著《岁实考

  • 老子识小

    一卷。清郭阶(详见《周易汉书考》)撰。郭阶认为;黄帝之前,不知何所谓儒,也不知何所谓道。“道”寄托于虚无,百姓安心于自然。孔子集天、地、人之大成,以儒家学说贯穿始终,但他不参照其他诸家之言论,不能知天

  • 四书遵朱求是录

    三卷。清周镛撰。周镛字仁泰,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曾受业于卢抱经之门。自言是书为抱经所授意。书中颇诋斥毛西河,然其义陈旧、庸俗、肤浅,于朱子之学,毫无发明。书中解“贤贤章”袭秦易堂说;解“不逾矩”云“

  • 雷波厅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秦云龙修,万科进纂。秦云龙,曾任雷波厅厅丞。万科进,雷波厅人,举人。雷波厅有志始于嘉庆十七年(1812)厅丞福隆,纂辑者为训导鲜于。兹编则为续嘉庆志而作。《雷波厅志》光绪十九年(18

  • 释迦方志

    四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释迦方志》一书,道宣作于永徽元年(650),全书载文共有八篇,一、统摄篇,二、中旁篇,三、遗迹篇,四、游履篇,五、通局篇,六、时住篇,七、

  • 南园五先生集

    二卷。明葛征奇(?-1645)编。葛征奇字无奇,号介龛,浙江海宁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有《芜园诗集》。初,嘉靖四十四年(1565),陈暹合刻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五人之诗

  • 说文逸字辨证

    二卷。清李桢(生卒年不详)撰。李桢字佐周,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是书以为郑珍《说文逸字》多违许旨,未深究许君所以弃取之意,则为之辨说,益以左证。其体例是录郑书于前,自为辨证于后。李氏云:“《逸字》所

  • 利玛窦行迹

    一卷。法国人艾儒略(1840-1900)撰。艾儒略为法国遣使会教士。1868年来华,在北京传教。著有《万物真原》等书。利玛窦(1552-1601),意大利人,罗马耶稣会士,1852年来华学习与传教,与

  • 佛学研究

    法国普纪吕司基(生卒年不详)撰。《佛学研究》一书,共有考证四篇。第一、佛入涅槃前最后的巡历。辑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中的般涅槃经,巴利本大般涅槃经,法显译的大般涅槃经,汉本中阿含之地动经,巴利本增一尼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