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卷。明王文禄(详见《丘陵学山》条)撰。此书篇幅短小,约万余字。共分五卷,五篇,即卷一为真才篇,卷二为作圣篇,卷三为稽阐篇,卷四为仪曜篇,卷五为敦原篇,篇各为卷,谈古裁今,王文禄以“海沂子”自称,发表
四卷。题酌元亨主人编次,前有吴山谐野道人序。酌元亨主人及谐野道人的真实名姓皆无考。根据序中内容,可知作者与丁耀亢、李渔同时,成书年代约在清初顺治至康熙年间。该书为小说集,四卷分别为四篇故事,标为四回,
一卷,清王守基(?-1873)撰。王守基,河南密县人。咸丰进士。官陕西司员外郎、云南司郎中。曾先后在山东司治事二十年。是书前有潘祖荫序言,说:“盐法综于山东司,故君于盐务尤习,钩扶发摘,洞悉利弊,综《
一卷。明朱橚(?-1425)撰。朱橚字不详,明太祖第五子,生年不详。初封吴王、寻改封周王,谥曰定王,好学能词赋,著有《救荒本草》(已著录)、《元宫词》。此书卷前有自序,略云“永乐元年,钦赐余家一老妪,
一卷。清代汪远孙撰。汪远孙字久也,号小米,又号借闲漫士,嘉庆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著有《诗考补遗》、《国语考异发正古注》、《借闲生词》等书。此书是作者的读书札记,仅有二十九节,内容主要是经史考辨评论,考
十卷。清范承谟(1624-1676)撰。范承谟,字觐公,号螺山,汉军镶黄旗(一作奉天辽阳,今属辽宁辽阳)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选庶吉士,授弘文院编修,官至浙闽总督。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
五十卷。《补遗》一卷,《续编》、《又续编》一卷。清黄秩模编辑。黄秩模,生卒年不详,字正伯,江西宜黄人,从序言中可知此书当成书于咸丰元年(1851),咸丰三年(1853)有蕉阴小榥刊本。书前有郑志昀、黄
四卷。元代释觉岸(生卒年不详)撰。据载觉岸字宝洲,乌程(今江苏)人。《释氏稽古略》,亦简称《稽古略》,为编年体通史。它以历代统系为纲,而以有佛以来释家世次行业为纬。所载内容始于三皇五帝至南宋末。按干支
二十四卷。明陈柽撰。柽字子经,奉化(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明初侨居白下(今南京),为翰林学士,迁待制,后以非罪死。其家世传史学。著有《通鉴续编》、《尺牍筌蹄》等。柽以《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并终
四卷。明林有麟编。林有麟字仁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人。为太仆寺少卿林景阳之子。官至龙安府知府。此书无论古琴制度、名称、典故、赋咏等全都收录,只是不录琴谱。可见此书本是隶事之书,而不是审音之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