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余堂集
十四卷。明吴中行(约1585年前后在世)撰。吴中行,字子道,号复庵,江苏武进人。生卒不详。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编修时,与赵用贤等论张居正,廷杖削籍。后屡起屡废,卒不大显,终于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著有《赐余堂集》。此集为其子大理寺少卿亮所编。共十四卷。中行以鲠直称,词章不甚著于世。集中《植纲常》、《正朝廷》二疏,气节凛然,又不以词章论。有四库全书本。
十四卷。明吴中行(约1585年前后在世)撰。吴中行,字子道,号复庵,江苏武进人。生卒不详。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编修时,与赵用贤等论张居正,廷杖削籍。后屡起屡废,卒不大显,终于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著有《赐余堂集》。此集为其子大理寺少卿亮所编。共十四卷。中行以鲠直称,词章不甚著于世。集中《植纲常》、《正朝廷》二疏,气节凛然,又不以词章论。有四库全书本。
二卷。元张嗣成(生卒年不详)撰。张嗣成,元代正一道道士,为三十九代天师,自号太玄子。撰有《道德真经章句训颂》二卷。自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创立五斗米道,经历朝而至元,张家三十八代子孙相传而至张嗣成。其间几
十二卷。明熊过(详见《周易象指决录》)撰。此书辨驳《公羊》、《穀梁》及胡安国《春秋传》之失,尤其攻击《左传》一书。如隐公八年“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熊氏认为是“郑庄公欲离宋党,故以赂饵
一卷。清陈庆镛撰。庆镛字乾翔,别字颂南,福建晋江人,道光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庆镛不仅疏劾贵近,敢于直言,而且经学亦颇精深。篇中如《生民首章鲁毛异同解》云:“使姜嫄为喾妃,稷为喾子,则周鲁何以特立
五卷。清余照撰。余照字春亭,江苏江都县人。自序云:幼有志学诗而才识疏浅,于昔贤昔承所辑集删修之韵书,未由研究精奥。间读四部书册,见有典核事类,截取骈字无戾书意者,辄手自抄录,颠倒载于韵脚之下;其字韵隐
五卷。清李京(生卒年不详)撰。李京字元伯,高阳(今属河北)人。是书以小篆为本,正偏旁之不正者,故名“正本”。其所辨正者,多得之于周伯琦《六书正讹》和张有《复古编》。如《复古编》“崇”字下注云:“别作‘
三卷。清张尔歧(1612-1678)撰。张尔歧,字稷若,号蒿庵。济阳(今属山东)人。明末诸生,入清后归隐乡里,以教授著述为乐。平生深研经学、理学,并以此闻名于世。亦能诗能文,诗文多描写乡居生活及旅游见
三卷。清张庚(生平见《通鉴纲目释地纠缠》)撰。此书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自序于乾隆四年(1739)。此书载清初至乾隆初画家四百六十余人,叙述他们的经历、特长、流派、师承和画论等。但终作书时与所记
十七种,一百四十五卷。清孔继涵编辑。孔继涵字荭谷,曲阜(今山东曲阜)人,乾隆间进士,官至户部郎中。治学深于“三礼”,尤精天文算学,著有《红榈书屋集》等。曾校刻《微波榭丛书》及《算经十书》等,皆称精本。
十卷。附《诗教外传》五卷。明陈献章(详见《白沙集》)撰,明湛若水(详见《二礼经传测》)注。《白沙诗教解》共一百六十六篇,皆阐发性理之作。《外传》则皆陈献章语录之类,与其诗相互参阅之作。而湛若水据此以类
一卷。明郭子章(详见《衣生易解》)撰。是书主要内容为记载摘自古代典籍中关于马的事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摘引十分广博,所引皆说明出处,使人有据可查。但所引个别地方也有不确之处。如宛马,此书认为是晋代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