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魏正始石经残字

魏正始石经残字

二卷(影印本)。民国十二年(1923)海宁陈乃乾影印,其旧本从罗振玉处借得。书首录王广庆《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一文,历述三体石经先后出土的经过,颇为详备。次录王国维手札一份,论述石经《尚书》首二碑为品字式,第三碑以后为三行直下式。上卷著录《尚书》残石七块。其中《皋陶谟》残石第一石存“万四”二字,第二石存“言都帝予山木”六字。《多士》残石存字十一行,从“在今后”起,至“惟”字止。《君奭》残石十七行,从“周公曰”开始,至“监于兹”止。又有一块残石,存“小乌人或”五字。《君奭》《无逸》残石十六行,从“周公若曰”起,至“有殷嗣天灭畏”止。下卷著录《春秋》残石七块,其中庄公三十年残石一块,存“姬遇”二字。僖公,文公残石三十二行,从“戍刺之”起,至“秦师败”止。又有一块残石,存“冬月及娄齐草”六字。文公八年残石一块,存“趙敖”二字。文公九年残石十一行,从“夫”字起,至“十”字止。卷末有罗振玉的跋文,其文详校石经与今本文字的差异。按,魏石经自永嘉之乱后亡佚已久,其拓本流传也很少,所以世人多误以为熹平石刻。自从光绪乙未年(1896)《君奭》残石出土,王懿荣始定为正始石经,民国十一年(1922)续有所出。王国维根据这些残石比排碑图,而后正始三字石经重新为世人所知。其《君奭》《无逸》残石两面刻字,原碑行款完好无缺。今其石虽断,但未断时的拓本尚有流传。陈氏此编失收之。

猜你喜欢

  • 韩氏读有用书斋书目

    一卷。清韩应升藏 封文权编。韩应升,字对虞,江苏娄县人。道光二十四(1844)举人,官内阁中书。喜好藏书,尤嗜宋元旧本,计400多种皆出黄丕烈、顾广圻等名家手校。道光末,太平天国攻陷苏州,其家藏流散严

  • 晋草

    九卷。《楚草》十二卷。《家草》七卷。明郭子章撰。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衣生,江西泰和人。详见《粤草》条目。(已著录)是书以《晋草》、《楚草》、《家草》合为一编。《晋草》共九卷,乃其于万历二十一

  • 伪豫传

    一卷。宋杨尧弼撰。记载宋刘豫降金,被金人立为傀儡皇帝始末。书中载有诸如戒令、农桑、诏牒、官册、修十一税法、诏谕士民榜等政治、法令方面内容。杨尧弼曾为刘豫部下,豫败后复归宋,故其所记事多为亲见,较为真实

  • 养新馀录

    见《十驾斋养新录》。

  • 罍庵杂述

    二卷。明朱朝瑛(生卒年不详)撰。朱朝瑛字美之,号康流,海宁(今属浙江)人。崇祯进士,知旌德县。入清,隐居不仕。从黄道周游,为学折衷诸家之说。著有《读易略记》、《读尚书略记》、《读春秋略记》、《读周礼略

  • 说畴

    一卷。明乔中和(详见《易畴》)撰。本书解说《洪范》,分《正误》、《释次》、《广形》、《辨是》、《卜繇》几篇。在《正误》篇中,于“五日历数”之下,附以“曰王省惟岁”以下八十七字;在“于汝锡极汝保极”之下

  • 天工开物

    三卷。明宋应星(1587-?)撰。宋应星,字长庚,奉新(今江西南昌)人。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曾任江西分宜教谕,福建长汀府推官、安徽亳州知州等官,崇祯十七年(1644)辞官回乡。约于清

  • 东岩集

    六卷。明夏尚朴(1466-1538)撰。夏尚朴,字敦夫,号东岩,广信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少师娄谅。正德初赴京会试,见刘瑾乱政,不试而归。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官至南京太仆少卿

  • 读史纲要

    一卷。清王植(1685-?)撰。植字怀三,一作槐三,号戆思,直隶深泽(今属河北)人。康熙进士,官至邳州知州。其人记闻博洽,于经史百家皆有研究。著有《四书参注》、《读史纲要》、《韵学》等。此书纪历代帝王

  • 翰林杨仲宏诗集

    八卷。元杨载(1271-1323)撰。载字仲宏。浦城(今属浙江)人。初以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延祐二年进士,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终于宁国路总管府推官。与虞集、揭傒斯、范椁合称“元诗四大家”。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