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阴病

三阴病

病名。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三阴病的总称。《医学心悟·六经见证法》:“三阴有传、有中。……三阴有传经者,由三阳而传入三阴,此热邪也。有直中者,初起不由阳经传入,而直中三阴,此寒邪也。”三阴病多见里证虚证寒证。《景岳全书·伤寒典》:“其证或厥冷,或呕吐,或腹痛泻利,或畏寒不渴,或脉来沉弱无力,此皆元阳元气之不足,乃为真正阴证。”参见六经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条。

猜你喜欢

  • 回生草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翠云草之别名,详该条。

  • 戾气

    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杂气。指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包括一切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染。有多种戾气,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见《温疫论》)。

  • 醪酒

    (láo醪),浊酒,醪酒即由五谷酿成,未经蒸馏或过滤的酒,有温通经脉,运行营卫的作用,古代用之以治病。《素问·玉版论要》:“容色见上下左右,……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

  • 脉诀启悟注释

    脉学著作。简称《脉诀启悟》。1卷,原题清·徐灵胎撰。本书首论诊法,次分述浮、沉、迟、数、滑、、虚、实等28脉,各辨其形象、主病、寸关尺、虚实(指证候合脉)、兼脉、兼象等。每脉均列“诊宗脉学”(内容与《

  • 脑疽

    病名。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出《集验背疽方》。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其虚证又称为脑烁。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

  • 妊娠护胎法

    指妇人在孕期的注意事项。如妊娠药忌、胎前节养六条、胎前用药三禁、胎前十字真言、换睡等。均属护胎法范畴。参见各条。

  • 肠屈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腹结,见该条。

  • 泡舌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火上冲,痰随火上注,舌忽胀满口中,软如猪尿泡形,不疼痛,口中流涎,妨言语。”治宜清热泻火,祛痰消肿。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 鹤顶

    经外奇穴名。①出《针灸集成》。《外科大成》原名膝顶。位于膝部,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主治下肢瘫痪,鹤膝风,脚气,膝关节炎等。向上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②出《考正穴法》。

  • 中医政策

    指中国政府在五十年代为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而制定的政策。见《人民日报》1954年10月20日以“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为题的社论。其核心是肯定“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儿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