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并列或一对。骈产即双生。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要诀·诸血门》。又称舌上出血。指血液从舌体流出。《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舌乃心苗,舌本又为肝脉所络,故多因心肝火盛,热迫血外出。
【介绍】:宋代医家。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生平欠详。撰有《伤寒证类要略》,二卷,对仲景书只取其要,以类集成,并无发挥,已佚。
①《世医得效方》卷六方。皂角、枳壳、羌活、桑白皮、槟榔、制杏仁、麻仁、防风、白芷、陈皮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温水或蜜汤吞下。治风秘。②《奇效良方》卷二十九方。炙皂角子、枳壳(
①脉象之一。脉软而无力,寻按呈空虚感。《脉经》:“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脉诀汇辨》:“虚合四形,浮、大、迟、软。”②实热证用刺络泻血,以泄其热。《素问·长刺节论》:“刺之虚脉。”③
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其症天气阴寒时心下悸动,手足不能自温等。治用五噎丸、五噎散、沉香散。参见五噎、噎条。
书名。又名《内外伤辨》。3卷。金·李杲撰。刊于1247年。主要论述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疾病。卷上有辨阴证阳证、辨脉等13篇有关辨证的论述;卷中、卷下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了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疾病的证治。解
针灸术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合,指下合穴,即六腑有病取其所属的下合穴进行治疗。如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
①脉象之一。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搏动部位较局限,节律不匀。见于惊恐及痛证。《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②全身经脉搏动应手
指妇女腹中十二种病症。《千金要方》卷四:“一曰经水不时,二曰经来如清水,三曰经水不通,四曰不周时,五曰生不乳,六曰绝无子,七曰阴阳减少,八曰腹苦痛如刺,九曰阴中寒,十曰子门相引痛,十一曰经来冻如葵汁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