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寒

中寒

类中风之一。又名寒中。《证治要诀·诸中门》:“中寒之证,人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抖,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为寒毒所中。”详见寒中①。②指寒邪直中三阴。《症因脉治》卷一:“其人真阳素虚,阴寒内盛,……一得外寒,则直中三阴,而为中寒之症矣。”症见恶寒身蜷,手足厥冷,遍身疼痛,面如刀刮,口吐冷涎下利,无热,不渴,小便清白等。治宜散寒、温阳为主。选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白通汤四逆汤等方。《古今医鉴·中寒》:“如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或加藿香正气散同服;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汤。”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五积散吴茱萸;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四逆汤加吴茱萸。”“寒中厥阴,则少腹疼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甚者倍附子。”③指中焦虚寒。由于阳气不足,脾胃机能衰退而出现腹痛喜按畏寒肢冷、口淡泛恶、食少、便溏等症。

猜你喜欢

  • 兔耳箭

    出清·汪连仕《采药书》。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 板栗壳斗

    见《草药手册》。为栗毛球之别名,详该条。

  • 伤寒琐言

    见伤寒六书条。

  • 螳螂子

    ①病证名。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鍼》。又名妒乳、颊脂垫。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故名。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尤以鼻准

  • 任脉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脉从胸骨剑突下方的鸠尾穴处分出,向下散于腹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搔痒。”

  • 香丝菜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茴香茎叶之别名。详该条。

  • 花龙骨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龙骨之处方名,详该条。

  • 足胫肿

    证名。指足及小腿浮肿。即胫肿。《素问·平人气象论》:“足胫肿曰水。”《灵枢·水胀》:“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多因脾虚湿胜所致。参见胫肿条。

  • 桑寄生丸

    《疡医大全》卷二十六方。桑寄生、羌活、防风、白术各三两,杜仲、续断、赤芍药、薏苡仁、当归、独活、茯苓各二两,苍术四两,红花五钱,川芎八钱,木瓜三两六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三钱。治脚气。

  • 面色缘缘正赤

    形容满脸通红。太阳病未解,并传阳明时出现的病色。阳明之经循于面,阳气郁发于表,故面色红赤。治宜发汗解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